首页·人物
肖迪

   

     她11岁学艺,从李国粹老师攻梅派,17岁即获得辽宁省京剧最高奖项“玫瑰奖”,一举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她17岁进入大连京剧院工作,旋即跻身全院当家青衣;她21岁参加央视“青京赛”,斩获优秀表演奖,并以出色的表现博得梅葆玖老师的青睐,随后拜在梅老师门下。如今,未及而立之年的她,已荣任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所长、辽宁实验京剧团团长。这样一位青年才俊,为人却谦和平易得宛若一位邻家姑娘——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优秀梅派传人肖迪。

  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了解肖迪的学艺历程,即知古语不虚。当她进入辽宁省艺术学校学习京剧时,学校要求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早上五点二十就要练早功,寒暑不误。夏天倒也罢了,而沈阳的冬天只有零下二十几度!“当时宿舍的灯管在点亮前会发出‘嗡嗡’的响声。每天早上我们一听到这个声音,便觉得‘末日’就要到了。”为了不打扰其他专业的同学休息,肖迪和同学们每天早上只能走室外的楼梯,下楼练功。而练功受伤对京剧演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被扔来的枪打肿了头,或者扭伤关节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了。我肩膀受过伤,现在还有很严重的肩周炎,每到阴雨天就会发作。”然而,伤痛也没有逼退痴迷京剧的肖迪,就这样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日积月累的努力与坚持终于练就了她过硬的基本功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力。皇天不负苦心人,毕业之际,肖迪以一出文武并重的大戏《杨门女将》震撼了老师、同学,同时与征服了在台下看戏的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毕业后,肖迪顺利进入了大连京剧院。

  京剧从来不是能让人财运亨通的事业,它向演员索取很多,却往往只以清贫寂寞作为回报。进入大连京剧院后,肖迪的生活环境依然艰苦——她住在一间办公室里,拉起一道帘子隔开办公桌,便算是“宿舍”了。当时她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元,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满足,还要补贴家里。如果说台下的艰辛可以靠着一份热爱与毅力去克服,那么台上的寂寥对肖迪来说则是更加痛苦。“当时看京剧的人很少,有次我演《宇宙锋》,只有两位观众来看戏。虽然伤心,但是我还是坚持演了。只要有人看,哪怕只有一名观众,我也要演。”

  与这种寥落相对峙的,是外界巨大的诱惑。肖迪外貌娇美,嗓音甜润,还天资聪慧,妙语连珠。曾有剧组请她演电视剧,还有朋友推荐她去参加选秀节目,大连电视台甚至打算开设一档文化艺术类的节目,请他做主持人。然后,肖迪身上有种东北女孩的坚韧,她热爱京剧,她坚信观众是可以培养的,博大精深的艺术不会永远没人喝彩。种种诱惑都没有使她改行,她一直在京剧舞台上默默耕耘。于滚滚红尘中守住自己的清风朗月,这份自律真是弥足珍贵。

  《文心雕龙》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演员也如此,只有广泛地学习和积累,方能博而后精。在校期间,肖迪除了学习梅派青衣,也涉猎过花旦、武旦、刀马旦的戏。工作以来,《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梅派传统戏她自是时常搬演,而《白蛇传》、《玉堂春》、《破洪州》、《狸猫换太子》等也是她的拿手剧目。即便拜梅葆玖老师为师后,她也没有只攻梅派,不及其余。肖迪说:“梅老师毫无门户之见,他的心胸和视野极其开阔,他时常教育我,只要是对你的表演有好处,各个行当、流派都应该学习。”2008年,大连京剧院从北京请来安云武老师做指导,排演《乌龙院》,院里安排肖迪出演阎惜娇。这一人物的个性和表演风格都与梅派,与自己以往的舞台形象迥异,因此肖迪起初心怀抵触,是梅老师的开导才让她放下了包袱。“当时任务紧迫,只有一周的排练时间,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用来练功,以掌握那种我不熟悉的表演技巧。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过得好像一年般辛苦、漫长。”而今天肖迪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心怀感恩,“我从这出戏,从安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丰富了我自己”。

 

  

     肖迪倾心于表演艺术,不仅在京剧舞台上挑战不同的角色和流派,在话剧舞台上也敢于一试身手。2011年,天津人艺排演曹禺先生戏剧人生,尤其是晚年灵魂苦闷的话剧《弥留之际》,肖迪有幸在其中搬演陪伴曹禺先生终老的第三位夫人、京剧名宿李玉茹。而同时,肖迪还要参加沈阳京剧院《将军道》一剧的排练和演出。“那是我几乎是天天加班排练,上午排京剧,下午排话剧,而在话剧中我又演一位京剧艺术家,这种角色的转换很辛苦,但也很有趣。”肖迪是位有思想的演员,应对之余,她有足够的智慧从中获益、成长、她不仅凭借聪慧和刻苦圆满完成了两部作品的演出,而且参演话剧的经历也让她感悟很多:“我觉得京剧与话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塑造人物、感染观众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话剧比京剧来得更直接、更生活化,我把话剧舞台上学习、体验到的很多技巧和感悟用到京剧表演中,我的京剧表演仿佛就离观众更近了,更容易被当今的观众接受了。”

  肖迪深知,艺术的探索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近,她正在尝试学习戏曲导演,她觉得只有看的全面,才能做得精专;只有深入地了解演员、了解观众,才能把戏排好、演好。肖迪也为京剧艺术禅精竭虑,她不是太糊涂——不知道京剧在当今演出市场的尴尬位置,不知道在其他领域用心就可能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而是太明白——搞艺术除了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还必须有一颗纯粹而干净的心灵,放不下名利,艺术只会走向庸俗。

  让肖迪最引以为豪的幸事,便是拜在梅葆玖老师门下,研习梅派艺术。“不是每个学习梅派的演员都能拜梅老师的,他在2005年到2008年这三年间,全面考察了我的业务和为人以后,终于决定收我为徒,这是我的幸运。”每每谈及梅老师,肖迪的言语和目光中总是洋溢着由衷的敬重与感激。梅老师不仅在艺术上,更在文化修养、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让肖迪受益匪浅。“梅老师艺术精湛自不必说,他谦虚、低调,文化素养极高,身上有种贵族气质。

  梅老师为肖迪艺术上的成长煞费苦心。2008年,梅老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肖迪响排《穆桂英挂帅》,两个多小时的排练,梅老师始终专心致志,他无需动笔,却能记住每一个细节。排练结束后,他没有上台说戏,而是把肖迪叫到安静的无人之处,把她的不足一一指出。“梅老师对我说,只有离开喧闹的地方,离开别人的注视,你才能静下心来,才能领会好戏。”肖迪体会着梅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受感动。她可以回报梅老师的,唯有对梅派艺术更加用心、深入的钻研与操持。

  2012年6月,在梅葆玖老师的支持下,全国首个,亦是目前唯一一个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所在肖迪任职的沈阳师范大学成立,由梅葆玖老师任荣誉所长,肖迪出任所长。“这是梅老师对我的信任,也是一份重托,对我来说更是莫大的荣幸和光荣的使命。目前,在梅老师和学院的支持下,我正在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有关梅兰芳大师的报道文章,准备出版成书,便于我辈后继者更好滴‘接近’大师的艺术。梅老师一直觉得,在他那一代,梅派艺术得到了继承,却未曾有重大突破,他希望通过研究所,在再传弟子这一代把梅派艺术创新、发展出去。”

  肖迪深知,恢复梅兰芳大师失传的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是梅葆玖老师的夙愿。肖迪不负老师的期望,已经付诸行动,以大学和研究所为依托,努力恢复该剧,并请梅葆玖老师担任艺术总监。在行动之初,是单纯再现、还原梅兰芳先生当年的风韵,还是结合新的时代风尚和观众审美打造一部新戏这一问题,曾让肖迪颇费踌躇。在听取了梅老师的意见后,肖迪和团队决定采取后一种思路。肖迪说:“梅老师有着他这个年纪少见的超前的思维,一点都不保守。他有一句话,我把它当作座右铭;无论我们的艺术多么精彩,我们都必须活在当下。”以己度人,梅老师从个人情感上一定希望看到父亲当年的音容风采;而面对现实,梅老师深谙紧跟时代的脚步才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辽宁实验京剧团的团长,肖迪也把自己从梅老师言传身教之中的所学传递给她的学生和演员;“我们不能只做自己的艺术,孤芳自赏;我们要做观众的艺术、时代的艺术,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自身的孜孜不倦和老师的循循善诱,正在让肖迪日益深刻地领会梅派艺术的真谛:梅派之精髓,不仅在于其雍容华美而不失自然大方的美学样态,更在于其不拘一格、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层面的体悟,似乎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关乎文化与哲理。

  在巨大的成功中保持如常的清醒和勤奋,对年轻人来说通常是十分困难的,在这一点上,肖迪再一次令人羡慕:“我知道天赋好的演员不计其数,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努力和坚持。梅老师艺术的高深造诣和为人的谦逊执着都是我的榜样,我没理由不努力,我一定要对得住老师的教诲,对得住自己的心灵。”

  肖迪虽然年纪尚轻,但历经风雨考验,她与京剧的情缘始终不渝。相信她一定能够把《嫦娥奔月》排演好,这位从白山黑水间飞向月宫的嫦娥,一定会为梅派,为京剧艺术投来一束绚烂的辉光。

 
  

常东[详细]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