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建勇
在各个社会艺术门类中,摄影的门槛差不多是最容易跨越的了。不能说全民摄影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摄影确实成了大众普遍的娱乐方式。在中国,摄影爱好者数以千万计,摄影发烧友乌泱乌泱的望不到边际,然而,能从众多摄影爱好者出道成摄影家的,却是极少数!
可以说,梁建勇是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典型人物。
摄影之路上的“梁三段”
此“三段”不是指围棋的段位,也不代表什么头衔,而是说梁建勇的摄影之路围绕着三个人的关系呈现出三个清晰的阶段。
第一个人是梁建勇的母亲,她让梁建勇拥有了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并与摄影结缘。
首届“工人.农民”摄影艺术创作大展获奖作品展——梁建勇
1978年,母亲花124元钱买了一台海鸥4B-120相机。那时的梁建勇已经从部队复员,回到沈阳工作了3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海鸥”双反相机,不仅在相机领域里,就是在整个民族工业中都可称得上是“国货精品”。对于梁建勇来说,那是怎样的奢侈与惊喜啊!母亲当时也许不曾料想,儿子对摄影的热爱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了。
第二年,梁建勇又买下了一台最简易的放大机和上光机,并自制了印相曝光箱等暗房器材。可以想象,在一个个举家团聚的节日里,梁建勇用海鸥相机的快门声营造了多少欢乐气氛;在一个个闲散寂寞的日子里,梁建勇鼓鼓捣捣地洗印照片又获得了多少隐秘的快乐,“何以解忧,唯有海鸥”!在那个文化生活贫瘠的年月里,海鸥相机为梁建勇洞开了一个光影世界,在旅途中不时被风光所感动,他把镜头对准了自然,他发现着、思考着、尝试着,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摄影爱好者。
第二个人是梁建勇的“道友”田忠智,正是这位志同道合的密友的感染与陪伴,梁建勇对摄影的热度开始直线上升,晋级为摄影发烧友。
从一架尼康单反胶片相机开始,梁建勇一头扎进了以风光为主的摄影创作中。十多年间,每逢节假日,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结伴同行,多则四五个人,少则两个人,山南海北,边走边拍,许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我的摄影生活是钟摆,拍照和放大是钟摆的两端。”亚当斯的钟摆平衡得那么好,即便他已离开人间的大时钟,但我们还清晰地记得他曾敲过的一声声巨响。对梁建勇来说,早年自己建暗房,自己扩印黑白照片,不断地加深了对影像的理解。所以,当他用心去寻找景色的时候,就拥有了超越千人一面的“美丽垃圾”的功力,展现出一种凝重、舒展、大气的精神气质。
在个人视角的选择和摄影语言的运用中,在与朋友的不断交流和切磋中,尤其是从国内外优秀摄影书刊中汲取营养,到摄影艺术实践中去体会深刻的内涵,梁建勇的摄影技艺不断升华。不论是新疆的西域写意与西藏的感悟神奇,还是面对汪洋恣肆的生命意象与气势磅礴的自然奇观,一次次难忘的人生经历使梁建勇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洗涤和净化,凡此种种,都为他日后的振翅腾飞积蓄了能量。
第三个深刻影响梁建勇的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玉文,他是辽宁摄影的一面旗帜,如一潭深水滋养了一个地域的摄影文化,又似一把梯子让辽宁工业摄影团队的队员们拾级而上。正是恩师王玉文春风化雨般的教诲,让梁建勇重新调校了自己在摄影之路上的方向。
2002年,梁建勇师从王玉文主席,开始纪实摄影创作,也由此开启了在摄影家协会中的一个个任职和接二连三的各级各类获奖。特别是2010年,梁建勇将一组反映老工业的影像作品挂在第十届平遥国际摄影艺术大展的展场上,这组名为《最后的老工业》的别具特色的摄影作品征服了所有评委,最终让梁建勇获得这次国际摄影大展的最高奖项——评审委员会大奖。
在隆重的颁奖晚会上,接受采访的梁建勇难抑激动,“这不仅是我的荣誉,也是所有辽宁摄影人的荣誉。”
“在这批学生中,建勇是个佼佼者。建勇在艺术上挺有灵性。近几年,从风光摄影转为纪实摄影的过程中,迅速转变创作理念,对纪实摄影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从平和的故事中寻找丰富的内涵,对影像的表达力求真实、生动、自然。他喜欢布列松的作品,更喜欢萨尔加多对劳动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建勇近几年进步很快,拍出很多好的作品,在省内外和全国有很大影响。”王玉文主席如此评价自己的爱徒。
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到痴迷的摄影发烧友,再到被人认可和尊重的摄影家,从出道到悟道,梁建勇靠什么修成了正果?从风光摄影到纪实摄影,梁建勇凭什么迅疾转身后即能“摘金夺银”?这样的问题,也许“梁三平”或者“梁三多”能够回答。
人生之旅上的“梁三平”
用“三平”来描摹梁建勇的生活状态或人生态度,肯定有不尽完满的地方,但选取以“平”字开头的三个词,还是颇有代表意味的。
第一平为“平和”。平和是个与儒道释都相关的字眼,讲究的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人生观的体现。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梁建勇,从小没有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南征北战的父亲对孩子们很严厉,能干的母亲忙于工作也顾不上家。梁建勇不到16岁就参军入伍了,锻炼得相当独立和自立。
梁建勇话不多,是个安静的人。一旦开口,风趣幽默,还喜欢浅笑,给人愉快之感。梁建勇酒量不大,是个有尺度的人。平遥获大奖,10万元的奖金有大半都请客了,他也没喝醉过一回。
朋友们这样评价梁建勇。史春说:“平易近人的老大哥,没有官架,相处得很融洽。”李杰男说:“低调,不张扬,有什么事说什么事,从不遮遮掩掩。”田忠智说:“为人忠厚,关心弟兄们,是个可交的朋友。”
平等、平静、平易,都可以归于平和,总之,这样一个平和的梁建勇赢得了众多的朋友。
第二平为“平衡”。如果把平衡当作一个动词的话,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把控能力。
就重心而言,他在事业与爱好间平衡。梁建勇虽然不是职业摄影师,但却兼任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的职务,在工作的责任和摄影师的情趣之间,梁建勇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工作生活。
就摄影而言,他在实践与理论间平衡。除了不停地拍摄,不断地创作,梁建勇还大量地观看和阅读,从摄影展、摄影杂志和画册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并梳理思路,撰写论文。
就爱好而言,他在文艺与体育间平衡。摄影是他的最爱,网球亦是他的快乐。或者拿着相机满世界跑,或者拿着球拍在室内跑。不管是影友,还是球友,只要是跟朋友在一起,拍摄、打球,哪一样都享受。
梁建勇堪称一位平衡高手啊!
第三平为“平常心”。说到底,拥有平常心,是一种悟性和人生的智慧。
在工作上,梁建勇也曾遭遇过挫折,失落和沮丧。但经历这些之后,他有肚量放下,顺其自然,安之若素。抱着平常心,一切反倒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在摄影上,梁建勇也有过苦恼的煎熬,挣扎和纠结之后,他有勇气重新出发,辛苦付出,甘之如饴。没有了功利心,梁建勇的观看,才有了真正的自由。
平和、平衡、平常心,是由表及里地认识梁建勇的线路图,也为他充满艺术成就的摄影实践提供了注脚——拥有一种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并呈现得尽善尽美;拥有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透射出内在力量。
求索之道上的“梁三多”
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差不多涵盖了一个人的青涩与饱满、一个生命的丰盛与成熟,在梁建勇三十多年的摄影艺术追求中,深深地烙印了“三多”的精神印记:更多坚持、更多思考、更多感悟。
“更多”坚持的故事在梁建勇的朋友圈中时时听闻。
李杰男用“反衬法”表达对梁建勇耐力与韧性的慨叹,“合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刚过完,他就背着重重的行囊开拔了,包括五一、十一从来没闲着地往外走,多少年都是如此,不像我,三天打鱼五天晒网。”
田忠智用“兜底法”描述梁建勇的吃苦精神,“我们连续开车十几个小时,不吃饭,就对付一些面包和水。到太行山,还有西藏,我们嫌人家的屋子脏,都不愿坐,他脱了鞋就上炕。”
史春用“旁证法”对梁建勇的勤奋刻苦表达了钦佩之情,“我第一次见到梁建勇是参加冰峪沟摄影大赛,我们住一个房间,不到4点,天还没亮,他就爬山去拍照了,直到10点多才下来,我印象特别深刻,值得人学习。”
“坚持就是胜利”。更多坚持让梁建勇赢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和声望,而支撑他的是不停喷涌的创作激情。从他获全国大奖的《最后的喘息》、《最后的守望》以及《最后的老工业》的“最后”系列里,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种系统地拍摄和细腻地刻画背后的深沉情感,梁建勇这样解释,“辽宁是重工业基地,那里有很多厂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厂矿都在消失,相机是记录历史、铭记历史的最好媒介,所以我热衷于拍这样的题材。”
“更多”思考的案例在梁建勇的求索中处处可见。
2011年在连州国际影展展出并在《南方人物周刊》刊载的《系在三轮车上的老工业城市》专题,表现曾经是中国四大主力矿区之一的阜新因资源枯竭而对这座城市和人们命运产生的影响,找到“三轮车”这样一个切入点,正是梁建勇分析题材、把握题材能力的表现,非常独到。
梁建勇曾与朋友无意间涉足山西的一个太行山老村,贴满了红火热烈却极不搭调的各类门神的老村吸引着他们几年间连续五、六次造访,几番梳理与思索,他终于让《神佑太行人》这组民俗专题呈现出结构化的规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挂像,不同的人们、不同的状态,用并联的结构指向一个信仰的主题,很是深刻。
“思想所能抵达的深度决定了艺术追求的高度”。办公室一壁墙的书柜里,与摄影相关的工具书、杂志和画册占了三分之一,那是梁建勇的“营养库”,而真正的“策源地”是梁建勇善于思考的头脑。正如摄影圈中那一干超级大腕们评说的,“梁建勇肯钻研,爱琢磨”,也像王玉文主席屡屡赞赏的一样,“建勇善动脑,有想法,在创作上已经很独立了。”
“更多”感悟的硕果甚至让人对梁建勇有点儿“羡慕嫉妒恨”了。
梁建勇有一个尚未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应该是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了——受胶片机的启发,他将中画幅的三张底片合在一起,自己研究设计了一个6*17画幅数码接片相机,材料、做工考究,手感、质感俱佳,已经送出去一台给朋友了,成像效果良好,真不是一般的智慧与创造力!
梁建勇写了一篇题为《浅谈纪实摄影经典瞬间的把握》的摄影论文,表现出他对王玉文摄影的深刻理解——按照梁建勇的分析和诠释,经典瞬间是人物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而在王玉文主席的摄影实践中,经典瞬间恰恰是其摄影的精髓。这篇“浅谈”,是梁建勇对于摄影思考的一段总结,也是他追随王玉文主席摄影十年的感悟,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如果把1998年用尼康单反胶片相机进行风光摄影创作视为梁建勇的“出道”伊始,那么可以说2003年首次以《冷暖雪乡人》斩获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让梁建勇从此无愧“摄影家”这一称号,而2012年摄影论文的出炉标志着梁建勇在“悟道”之路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然,“悟道”是一个持续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穷尽,永无止境,就像梁建勇自己描摹的与摄影的关系一样,“摄影是我的老师,她让我感悟社会,领略自然”。
从摄影爱好者到摄影家,从出道到悟道,梁建勇的成长与成熟之路,是如此的自然圆融,又是如此的真实经典,足以让人相信和期待他将在行摄路上越走越远,也足以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在行摄路上不断地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