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胡崇炜

  胡崇炜:璞归传统 辞尊溯真

 

  传统与创新之于艺术创作犹如一双翅膀,失去任何一面,都无法展翅翱翔。很早古人便领略其中要义,因而中华艺术无不“出于古成于今”。区别于西方,在古代中国,怀着虔诚之心的临摹仿写皆是体面的,它们组成了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成为经典之作得以流传永存的重要方式。正是在历代溯源传统的习惯下,中国艺术才更具魅力且源远流长。

  作为辽宁省书坛的领军人物,众多书法大奖的获得者,胡崇炜先生更是延续这一传统的践行者,他没有忘却传统,更没有小视传统。在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艺术创作中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辽宁省书坛不可多得的人才。

  所谓“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很多人都知道要继承传统,但真正能够摸到古之脉络者少之又少。中华文化五千年,书法艺术绵延至今,其间的古法哪是一朝一夕便可明了的!需要耐得住艰辛,受得住苦涩。在担任全国书法大赛“邓石如奖”的评审时,面对参展作品中一张张雷同的“二王”面貌,胡崇炜先生感受到了今人对传统的轻视甚至曲解。他说:“有的作品看上去是学传统,可是当你深入往下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和真正学传统的作品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它是二次的,不是学真正的传统,而是嫁接学的传统,是从那些获奖作者的成功作品当中学习模仿过来的。”

  因此,他首次提出了“伪学传统”现象,并组织策划了“辽宁省首届临帖大赛”,鼓励大家戒骄戒躁,回归真正的传统,从真正的古人及经典法书名帖中寻求书法艺术里生生不息的古之意蕴。他认为“伪学传统”就是学习表面化的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是面对传统的“教条主义”,其次是面对传统的“拿来主义”。一个是过于敬重以致心存畏惧,一笔一画丝毫不敢出差错,沉于细节反而丢掉了主心骨;一个是过于轻视以致删繁就简,将几千年的传统缩减为对成功者的盲目追逐,贪图捷径也由此迷失了道路。

  传统之于胡崇炜先生而言一样是深不可测的,他敬重却不畏惧,追摹而不退缩。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在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实践中,找到了如何贴近传统的道路。他认为传统的内涵深度无法测定,可谓博大精深,而其外延是可以量化的,外延的书法传统应该界定在经典法帖这个范畴之内。

  在胡崇炜先生的求艺之路上,对魏晋、唐宋碑帖的临摹仿写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光,这对其笔意、章法、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以《急就章》为主线兼涉《平复帖》和《出师颂》,于朴拙中摄其精华,于黑白间领其要义。数万次的观摩临写成为其求取真经的不二法则。尽管他对于自我风格的形成还心存忧虑,直言不敢妄想。但聂成文先生盛赞:“其作品中弥散着一种可贵的气,这就是雅气。这种雅气是由率真疏放的萧散气、激越豪壮的风涛气、洒脱恣肆的山林气浑然融合而成,又都统生于书卷之气。”这是一种尝遍世间百态、最终幻化为我的显证,与那些停于表面、急于求成者显然不同。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胜于文;有形似而无神似,则华而不实。空逐于传统之形,而错失了传统之神,岂不因小失大!

  再者,胡崇炜先生还将对传统的学习上升至形而上的情致问题。先文后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不诞生于热烈的文化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今日学习古人法书,若不了解其意,也如盲人摸象,未免以偏概全,难得真法。因而,胡崇炜先生特别专注于书法理论与古典文化的学习,并参与了辽宁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试图在古代思想文化中找寻法书之美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书法小物,然小物通大道,笔墨之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书法艺术的经典之所以被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扬光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性。

  辽宁书坛在理论方面的特点是个性比较突出。近些年胡崇炜先生在提升自身的基础上,还致力于推动辽宁整体书法理论研究的发展,组织多项活动,为理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并拟定在今后“沈延毅奖”展览的作品征集中纳入理论研究一项,切实地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实现双方位地走进传统。

  或许我们会艳羡胡崇炜先生在28岁首次入选“国展”时就拿到了“全国奖”,殊不知多少个夜晚他曾举起手电,躲在被子里一笔一画地描摹着经典, 纵使墨洒了,天黑了,书写却未曾停止。回忆起这段时光,胡崇炜先生十分谦虚,将当时的获奖归为偶然,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我们看到他在全国各大展览中不断收获诸多重要奖项,乃是实至名归。就像胡崇炜先生说的那样:“因为有了与过去艰苦的对比,我在生活上特别容易知足。”没有桌子,没有宣纸又如何,只要其心不悔,其志不变,何足畏惧!

  胡崇炜先生通晓各法,诸体兼善,然独爱章草一门。或许与其不忘初心、坚持到底的性格有关。自学书之初,他便对章草很有感觉,从而情有独钟,随着实践的累积,越来越体会到章草独特的古拙之美。他说:“章草的学习,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回归’,因为我当年学习书法起步就是章草。后来,历经多年的探索,‘亦古亦今’也好,依靠古法创作也好,终不是我要追寻的目标,真正取法经典的章草,食而化之,创作出具有传统精神的章草才是我的理想书风。”近些年,胡崇炜先生书写章草参以碑学,形成了较强的个人风格,既有章草之恣意,又有碑学之沉着,融流畅、刚健于一体。徐炽将胡崇炜先生的新作比作主调鲜明、个性突出的散文。“有跌宕起伏,有时合承转;有营造矛盾,有化解冲突;有局部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特别是有充裕的空白空间造成言外之意的效果,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在面对如此赞誉之时,胡崇炜先生依旧勤勤恳恳,不忘初心,立足传统,实属难得。

  在胡崇炜先生的谈吐之间,不难发现他是一个谦虚的书家,始终将自己摆在较低的位子上,不骄不躁,之于传统是如此,之于他者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传统好比海洋越往里走越深邃,越觉得自己不足。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正是这样的态度,决定了胡崇炜先生的艺术之路是“先与古人合,更与古人合”。区别于大多书家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对于自我风格的形成胡崇炜先生一直显得比较谨慎,恐学传统不够,未达本质,未尽其神,以致偏颇。他以宋代大书家米芾为师,认为米芾将近甲子之年才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广涉博取方知传统浩瀚无垠,米芾尚且如此,吾当如何?

  再者,军人出身的胡崇炜先生有一股强烈的拼搏劲儿,从他早年的学书经历中便可窥得,条件的艰苦、时空的限制皆未阻挡其对书法事业的热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尽管已包揽全国各大书法奖项,但在他心中仍怀揣着一个“兰亭梦”。投稿时总有中与不中,实为常态,关键是其间的心态。胡崇炜先生一直强调要有一颗“平常心”,获奖了,高兴几天,落选了,颓废几天,但这时间都不宜过长,拼搏才应该是永远的姿态。“伪学传统”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心态上的不平衡,急功近利反倒走了弯路。学习传统无捷径可走,唯有如此般拼搏方可,胡崇炜先生的学书之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求取真经的道路。

  胡崇炜先生谈到其对年轻一代书家的期许,应该把书法创作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拼搏,去进取,用一种豪气、一种向上的力量,实现人生更高的理想。怀揣着这种梦想,拥有着这股豪气,不断贴合传统,求取真法,方能于当代洪流中脱颖而出。

 

王丹[详细]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