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辽宁文艺名家推介
辽海谈艺录丨刘兰芳:“评书不会消亡,但要守正创新”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4-19
  醒木一拍风云起,折扇轻摇说春秋。3月26日,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举办的“曲苑流芳”—刘兰芳评鼓书专场展演上,81岁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依然在舞台上绽放着光芒……她不仅为观众们带来了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更是传达了她对曲艺这门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她自幼与曲艺结下深厚情缘,60余载的艺术生涯,成就丰硕。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刘兰芳不仅谈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还针对评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传统曲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等话题,进行了独到阐述。
  从艺术之路从鼓书开始
  记   者:您被全国的观众听众所熟知,更多的是以评书演员的身份,但据我所知,您艺术之路的最早启蒙是鼓书。
  刘兰芳:那就从小时候的故事开始说吧。我辽阳人,原名刘书琴。我的妈妈和两个姨妈都是东北大鼓的演唱者,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所以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唱东北大鼓。具体几岁开始学的,我记不太清了,但我记得学的第一个曲目是《剑阁闻铃》。为了生活,14岁那年,中学没读完我就辍学了,正式拜杨丽环为师,师父对我寄予厚望,她决定教我弹弦子。这样,我就开始学习西河弦的演奏,还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经典书目。
  那时候,听书的人少了,师父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吃饭都成问题。我想家了就偷偷地往家里写信,却因为不懂要贴邮票,信被退了回来,还被师父发现了。师父心疼我,就让我回家了。按照拜师帖,徒弟学艺不成要赔偿损失,但师父人好,没让我赔。
  记   者:您1959年考入鞍山市曲艺团,算是正式从艺了?
  刘兰芳:从师父家回来后,我没继续上学,二姨就带我去了茶馆听书。在茶馆里,我听到了很多长篇评书和鼓书。那时候,鞍山市曲艺团的队长杨呈田也在茶馆说书,他讲的是《杨家将》和《岳飞传》。他注意到我一个小姑娘每天都来听书,挺好奇的,他来我家拜访,他和我妈说鞍山市曲艺团正在招募学员,建议我去报名。于是,我带着一个小行李,就去参加了曲艺团的考试。报名的人中,只有我一个人会唱东北大鼓,我就这样比较顺利地加入了曲艺团。在曲艺团当学员的日子里,我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比如,西河大鼓东派创始人给我们上大课,每天教我们七八个学生表演《三侠五义》,还教我们西河大鼓。1962年,曲艺团为我指派了一位师父——孙惠文。她是团里唯一一位表演东北大鼓的女演员。孙先生为我改名“刘兰芳”,寓意“妙兰奇芳”,这个名字陪伴了我一生。师父教了我很多曲目,我至今还能背诵。我的很多声音和语气特点都受到了她的影响。后来到了沈阳,拜沈阳曲乐团的东北大鼓艺术家霍树棠为师。
  记   者:在台上说书时,您都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刘兰芳:1962年,我晋升为正式演员,能以正式演员的身份登台演出了。我第一次外出表演是在锦州,没想到的是,演出场场爆满,从中秋节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从事曲艺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
  在台上说书时,我遇到的挑战是演到一半就把准备的内容说完了,往下说,不得不开始“瞎编”。虽然当时观众挺乐,我也思路清晰,但回家后却睡不着觉,因为编的内容太多,像和尚、老道这样的角色增多了,难以收回来。于是,我请杨呈田老师帮忙,让他帮我编一段,让故事回到正轨。这种“飞出去,又圆回来”的过程,其实就是说长书的特点。我记录下“梁子”,然后编唱,上台演出,这样不断循环,几乎全年无休,那段时间,我积累了很多长篇书目。
  记   者:上世纪80年代,您凭借《岳飞传》一炮而红,能讲一下当时的演出情况?
  刘兰芳:《岳飞传》在播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覆盖了全国66家广播电台,几乎所有的电台都进行了播放。因《岳飞传》而有了名气,由此开启了全国范围的演出。14年里,我一共演出了超过五千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现在每年还在坚持创作录制长篇评书
  参加全国各种演出活动70多次
  记   者:有人说评书会死,请您谈一谈当下评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刘兰芳:评书死不了,一定会传承下去的。近些年来,评书的传承形势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改善。我在鞍山曲艺团学习时,“二人转”两年就可以毕业,评书则需要五年才能毕业,淘汰率也非常高。说书分为两种类型——单段和长篇。单段较简单,但培养一个长篇说书人却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在国家层级的财政补贴以及大力宣传之下,现在各地也陆续建起茶馆等场所,比如北京大栅栏的相声园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评书等曲艺事业。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评书艺术也开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记   者:此次“曲苑流芳”——刘兰芳评鼓书专场展演上,您的徒弟老中青幼四代演员齐上阵,充分彰显了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现在您有多少徒弟?
  刘兰芳:评书弟子48人,鼓书弟子17人。在曲艺界,有经验丰富的师父进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师父的宝贵经验能够帮助徒弟避免走弯路。我一生有幸遇到了许多良师,我也希望能够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将我所学传授给徒弟,保持这一传统不断传承。
  记   者:据说您录过由网文《新斗罗大陆》改编的评书,您如何看待评书艺术与网文的融合?
  刘兰芳:我录过由网文《新斗罗大陆》改编的评书。网文作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采用的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说书的手法。就个人来说,我每天抽出大量时间阅读网文,就是为了把握住这种流行趋势,以便在新形势下推动评书技艺的传承。在我看来,我们需要高雅的艺术,也需要通俗易懂的艺术,但这些都需以宣传正能量为前提。
  记   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国门,广受海外观众欢迎。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兰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广受欢迎,是因为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焕发青春活力。以评书为例,其形式已经有约千年历史,但它的内容不断经历着调整与更新,这也是评书传承至今依然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光是评书,高跷、秧歌等其他传统艺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有广泛的受众,优秀文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相通的,即使语言不同,风俗存异,但传统曲艺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异国的观众。
  记   者:您今年都81岁了,现在每年还在坚持创作录制长篇评书,参加全国各种演出活动70多次,这份动力从何而来?
  刘兰芳:尽管我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艺术是每个艺人生命的重要部分,这份深厚的艺术底蕴需要不断地展现和传承。如果艺术水平不足或者观众不再感兴趣,那时可以考虑休息。但只要观众还需要我,我就应该继续我的工作。
  2023年,我录制了160集的《水浒传》,2024年、2025年也有新书录制。近几年,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在道德模范宣讲上。我的第一集道德模范宣讲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认可,并在全国各省推广播放,共有100家电台参与播出,反响非常好,总计播出了103集。通过曲艺宣传道德模范,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我们擅长的事情,同时这也为曲艺本身做了宣传。曲艺工作者应当参与更多这样的活动,将旧书新说新评,做好传承工作,为我们的曲艺事业贡献力量。
  刘兰芳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等诸多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