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谈艺录丨冯玉萍:“角儿”不贪恋,一心传戏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4-10
14岁入行,深耕52年,她说要用一生去坚守评剧艺术;三度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说责任比奖项更重要;从聚光灯下的“角儿”转为幕后导演,她说要把经验传给下一代……舞台下的冯玉萍亲切又优雅,声音清亮又柔和。她的脸上,没有《风流寡妇》中吴秋香饱经风霜的痕迹,没有《疙瘩屯》中喜莲朴素泼辣的倔强,没有《我那呼兰河》中王婆颠沛流离的孤苦。而这,便是“中国评剧第一旦”所能驾驭的角色跨度。冯玉萍身上有着温柔的力量,她始终带着这股力量、带着温度和爱去传承评剧。

52年,在师承中博采众长
记 者:您与沈阳评剧院同年诞生,几乎见证了辽宁评剧艺术从鼎盛到遇冷,再到繁荣的变化,请谈谈您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冯玉萍:沈阳评剧院成立于1959年11月11日,8天后我出生。1973年,我考入沈阳评剧院少年班,启蒙老师是“韩派”创始人韩少云,“蓝蓝天空白云缀,茫茫草原牛羊肥”是我的“第一口唱”。1981年4月15日,我正式拜“花派”创始人花淑兰为师,专攻青衣,师承花老师高亢的唱腔。在学习评剧过程中,我主演了筱俊亭老师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正因如此,在《我那呼兰河》中,才有“花派”的高亢,犹如三伏天喝了一碗凉开水的大开大合;才有情感细腻处,韩少云老师小河流水般如泣如诉的韵味;才有演绎王婆老旦形象时,筱俊亭老师的干板夺字和游刃有余。从十几岁起,受到老师们点点滴滴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咀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放眼全国,沈阳评剧院在编演现代戏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近7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评剧人扛起这杆大旗,从《小女婿》《山里人家》,到《我那呼兰河》《孝庄长歌》,无论哪个时期,沈阳评剧院都有里程碑式作品。
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代人是很幸运的。沈阳评剧院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3位老师创立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旦角流派,撑起了塞外评剧这片天。我是在老艺术家们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她们对评剧的爱、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深深刻在我的骨子里。
三度,摘下“王冠上的珍珠”

记 者:凭借《我那呼兰河》,您摘取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大奖(三次获得梅花奖)。这三次获奖经历,反映了您怎样的艺术成长之路?
冯玉萍:梅花奖是每个戏剧演员心中的至高荣誉。1987年的《风流寡妇》、1999年的《疙瘩屯》、2013年的《我那呼兰河》让我摘得梅花大奖,这期间隔了26年。
演《风流寡妇》那年,我28岁。当年在北京演出后,我穿了一件红棉袄,扎了马尾辫去参加研讨会。专家老师们得知我是《风流寡妇》吴秋香的扮演者时都很吃惊:小女孩模样的冯玉萍竟然能将与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看来她对角色跨度的驾驭能力很强。
那一届梅花奖,我是满票。但我的戏真的无可挑剔吗?我那时太年轻了,对于人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评委们为我投了“期许票”。
二度“摘梅”,是12年以后。这期间,我到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从小到大学习评剧,老师教我们的是“规矩”,动作不能有一丝变形。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完全是解放天性的练习。戏曲和戏剧的表演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如果说沈阳评剧院的经历为我插上了一个翅膀,中戏的学习则为我插上了另一个翅膀。在那里,我学会了从内心出发,将自己与角色合二为一。从中戏毕业的第二天,我就回到了沈阳评剧院排演《疙瘩屯》。于是,“梅开”二度。
二度获得梅花奖之后,我问自己:是重复,还是挑战?内心告诉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要沉下来,用对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创作一部真正能够留得下、传得开、立得住,有筋骨、有温度的剧。2008年,沈阳评剧院排演了《我那呼兰河》,力图通过小切口,折射大时代。这是我艺术上相对成熟期的作品,我用生命演绎了这条河。《我那呼兰河》从2008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近百场,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包括2013年获得的梅花大奖。在中国戏剧舞台上,仅有7位演员获得过该殊荣,堪称“王冠上的珍珠”。
用爱的力量传承评剧
记 者:2013年获得梅花大奖到现在,这12年间您做了什么?
冯玉萍:12年间,我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戏。近年来,我导演并主演了大型历史评剧《孝庄长歌》,导演现代评剧《牵·纤手》《女儿》、古装评剧《慕容传奇》、汉剧《三娘》、诗画音乐剧《镌·刻》《国之歌》《不朽》。很多人问:“你在舞台上仍熠熠生辉,为什么要给别人导戏?”

一心传戏,“角儿”不贪恋。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以后几十年的目标和追求。孩子们是明天、是未来,是我推不掉的责任,演了一辈子戏,我想把毕生的积累传给下一代,用肩膀扛起她们的未来。导戏,是让她们成长得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手把手教戏,一遍遍示范,让年轻人感受我对她们、对评剧、对这片土地的爱。我还带着评剧艺术深入高校,在清华大学、澳门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讲座和示范演出,让年轻一代得到评剧的浸润。
辽宁这方广袤的黑土地为我提供了不尽的素材。《风流寡妇》《疙瘩屯》《我那呼兰河》被业界称为“东北女人三部曲”,《孝庄长歌》再次演绎了荡气回肠的东北女人的一生。2015年,沈阳市文联成立了“冯玉萍工作室”;2019年,沈阳大学成立了评剧艺术研究中心,我担任中心主任;2023年,辽宁成立省戏曲名家“冯玉萍工作室”。这期间,我通过开展评剧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培养艺术人才、打造艺术精品,让评剧根扎得更深、花开得更盛。

记 者:您在评剧的传承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您认为现代评剧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冯玉萍:评剧的根在传承,魂在创新。作为评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是我的使命。老一辈评剧人教导我们“戏比天大”,戏曲发展到今天,原样复刻、在“方圆”里唱戏是远远不够的,守正创新才能让评剧走得更远。在导戏过程中,我跨剧种收徒,徒弟中不光有唱评剧的,还有唱晋剧、吉剧、粤剧、辽剧的。比如收山西省晋剧院刘红霞、吉林省戏曲剧院刘杨为徒,移植《孝庄长歌》,分别导演了晋剧和吉剧《孝庄长歌》;在评剧《牵·纤手》中融入了音乐剧元素;在诗画音乐剧《镌·刻》和《国之歌》中植入评剧唱腔……跨剧种融合,取长补短,让评剧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走。
戏曲的传承,更需要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我常常想,今天的评剧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为人民创作,是当代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才能有乾坤。从事评剧事业52年,前40年,我作为一个“角儿”,演了穆桂英、谢瑶环、喜莲等形象;后12年,我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艺术的传承上。我要带着爱、带着温度,把前辈的精神延续下去,把辽宁的评剧发展下去,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冯玉萍 1959年生于葫芦岛。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大奖获得者(三度梅),2010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史馆馆员。代表作有现代评剧《风流寡妇》《疙瘩屯》《我那呼兰河》《孝庄长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