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谈艺录丨曲滋娇:让全世界看到辽宁芭蕾的魅力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4-11-09

积极向上、至真至情、永远充满活力。
如果要对曲滋娇进行人物画像,这三个核心词语最能精准概括这位从事芭蕾舞艺术近50年的领军人物。
10月18日晚,辽宁芭蕾舞团复排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再次登上辽宁大剧院。看着舞台中央伴随着优美音乐旋律翩翩起舞、由她一手带大的年轻舞蹈演员们,曲滋娇羡慕中带着骄傲。40年前,她也曾是《天鹅湖》中的主角。那时候,舞台与服装远没有今天这般精美,但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与不懈追求却让后辈们一直在追随和学习。于是,我们的专访话题从曲滋娇的艺术原点开启。

■本报记者:芭蕾舞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50年前,您是怎么喜欢上它,并选择它为终其一生的事业的呢?
■曲滋娇:因为一双红舞鞋(大笑)。我12岁那年,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正在上演,小姑娘嘛,都喜欢漂亮的东西和蹦蹦跳跳,所以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芭蕾舞。
我出生在艺术世家,我父亲是京剧票友。他原本打算让我学京剧,但看我对芭蕾舞更感兴趣,于是后来就让我在大连少年宫学舞蹈了。当时学了半年多,沈阳音乐学院到大连去招生,老师们看到我比较突出,挺有灵性,就把我选进了沈阳音乐学院,当时是1975年。
1980年,我毕业后,就进了辽宁芭蕾舞团,也开启了我的芭蕾之路。如果从1975年算起,明年(2025年)正是我从艺50年。
■本报记者:一个人在孩童时就锚定了终生事业,喜爱并坚持50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从艺50年的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您有什么计划或者梦想吗?
■曲滋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吧,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几年前我就想,在我从事芭蕾舞艺术第50个年头,我一定要怀揣感恩之心,用“感恩”二字来回报养育我的这片黑土地。我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片土地,感恩信任我、培养我的领导,感恩我的伙伴们。这不是空话也不是客气话,而是发自我内心的实实在在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
■本报记者:具体的内容是?
■曲滋娇:我们已经把明年的工作安排完毕了。首先就是让辽宁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明年1月份,辽芭要到位于非洲的毛里求斯去演出,然后把受到各方欢迎、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七夕》带到澳大利亚,让全世界看到辽芭的魅力。
其次,辽芭要将国际芭蕾舞大赛引入辽宁。您也知道,芭蕾舞虽然是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但这些年来芭蕾舞越来越受到国内观众的欢迎。明年,辽宁要举办一场国际芭蕾舞大赛,让全世界看到辽宁芭蕾舞的实力与魅力。
再有就是明年我们将起用新人,再次演出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创大型经典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我们要赴全国各地演出,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这些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辽芭这个平台,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也离不开同伴们的支持。
■本报记者:择其一事,终其一生。您认为,50年的芭蕾舞蹈生涯对您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否又影响了您所带领的团队?
■曲滋娇:应该说,芭蕾舞影响对我的“三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芭蕾舞是一种高雅艺术形式,作为演员,你必须从刻画人物心理的角度与人物合二为一,如果你的“三观”不正,这个人物你就会演得没血没肉,达不到极致。这既是辽芭的一个传统,也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我就和我们的老师们说,芭蕾舞演员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他就是一棵小树苗,需要有人不断地来修正,这里既包括舞蹈技艺,也包括做人做事。
正因为我深知“德艺双馨”的重要性,所以,我就要求我的学生、我的演员们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在人格培养上要双管齐下,不能只会跳舞不会做人,这样的人我不会培养,一定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演员,我才会培养他。

■本报记者:作为国内久负盛名的专业芭蕾舞团,辽芭在国内和国际上声名显赫。作为辽芭的掌舵者,这些年来,您认为辽芭能一直作为领跑者的秘诀是什么?未来辽芭如何能够继续保持领跑者的地位?
■曲滋娇:现在全国有十几个专业的芭蕾舞团,在成长过程当中,每个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办团理念。
辽芭一路走来,始终坚持“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市场”三大方面共同发力。在“艺术创作”上,我们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就是世界经典和辽芭原创芭蕾舞并存。
辽芭1980年建团,到明年,我们创排了19部原创芭蕾舞剧,同时也传承、引进了19部经典世界芭蕾舞,数量正好对半。补充一点,辽芭引进、排演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并不是“全盘引进”,而是根据辽芭特色量身定制,有辽芭自己的版权。
这么多精彩的芭蕾舞剧靠什么去展现?靠人才。这就说到了辽芭的“人才培养”上。辽芭有自己的芭蕾舞蹈学校,我们又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支青少年芭蕾舞团。大家所熟知的演绎雷锋精神的大型原创芭蕾舞诗《榜样》就是由这支团队演出的,获得一致好评。应该说,这样的人才梯队建设对一个艺术院团发展尤为重要。大家都说,辽芭和辽芭的芭蕾舞蹈学校就是一个国内芭蕾舞界的“黄埔军校”、是世界冠军的梦工厂。我们在国际上大大小小的赛事里获得银奖以上的奖项170多块,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些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通过演出和比赛,将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带到了全世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辽宁和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形象,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方面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我看您一直在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辽宁芭蕾走出去”。辽芭作为辽宁的一张文化名片,您为什么一直积极倡导“走出去”?
■曲滋娇:我先给您说一个事。很多年前,辽芭到国外演出。在开发布会的时候,当我说到“辽芭来自中国辽宁沈阳”时,下面的记者面面相觑,他们没有听过沈阳。这对我触动特别大。本来这个新闻发布会是介绍剧情的,我转而介绍起了沈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介绍其了辽宁之美。

你想,当观众对你这个芭蕾舞团来自哪里都不清楚,他怎么会愿意看你的演出呢?回来后,我们就决定,辽芭一定要选派最优秀的演员走出去、去比赛,让全世界都知道辽芭。
作为文化使者,“辽芭”坚持这么多年“走出去”,收获了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小片段。有一年我们到俄罗斯演出《八女投江》,我坐在台下观看。演出一半,我听到旁边有人在抽泣。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对俄罗斯老夫妻,当年他们亲历了二战,曾与剧中人物有过类似的命运。剧里的女战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深深打动了他们。那时候,我更加知道了“艺术无国界”,也知道了借助艺术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10年来,全省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辽宁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创作出一批“辽字号”文艺精品,接连斩获全国大奖,有1400余件作品、1700余人次在国家级评奖、推优、展赛中获奖、入围,不断叫响辽宁特色文化品牌。
文艺群体的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溯源、梳理辽宁文艺的光辉过往以及灿烂今天,也是追寻明日竞争力的绝佳之径。
辽宁文艺从诞生伊始,就传承着老鲁艺人的红色基因。新中国成立后,马加、安波、吕骥、李劫夫、刘炽、张仃、张望等大批延安鲁艺文艺人才来到辽宁,种下文艺的火种,成为辽宁文艺事业开创性代表人物。辽宁更是不断涌现出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如果以“影响时代特征的艺术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为标准,辽宁文艺无愧于时代。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75年间,辽宁文艺传承有序,人才辈出,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辽宁文艺从未缺席,并在不同阶段成为全国文艺的引领者,继而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诸多艺术家;75年间,辽宁文艺群星闪耀了时代。
卓越的艺术家们能够创造出顺应时代、响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时代中的目光犀利者,其行动、思想、创见、作品都是时代大潮的典范,时代的火花经由他们淬炼、沉淀下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辽宁日报、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出《辽海谈艺录》专题策划,与辽宁艺术大家对谈,吹响文艺号角,唱响主旋律,汇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