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年度辽宁省文联优秀青年艺术家
朱明月 | 方寸之间,俯仰自得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1-28

  编者按:2019年底,省文联在全省文联系统开展了优秀青年文艺家和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优秀工作者推选活动。最终推选出辽宁省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15人,辽宁省文联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优秀工作者10人。我们将陆续推出他们的人物专题。 

  本期人物辽宁省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朱明月 

      传统的中国文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空间意识很是特殊,他们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观赏宇宙,“以大观小”的视角定位艺术。诗、书、画皆如此,凝聚于方寸之间的篆刻艺术则更为突出。吴昌硕在《耦花盦印存》序中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寥寥几句,道明了篆刻艺术的关键所在。“疏密”“朱白”“方圆”更是在大繁至简的线条之间,投放出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辽阔胸怀。 
      朱明月擅细朱铁线,恪守传统韵味的印风看上去工稳严谨,却也有细致入微的潇洒趣味。他说学黄牧甫要读懂他光洁妍美之下的刚健朴厚,学汉印要读懂它淳朴稚拙之下的精致灵动,学传统则要读懂它被时光打磨的意义。印内印外,朱明月都怀揣着一颗传统中国文人的心,笼罩全景,以大观小。

篆刻作品《宠辱不惊
      方寸与天地
      当沈括将“以大观小”之法写入《梦溪笔谈》,中国的艺术眼光就有了准确的定义。中国画家并非不懂透视之法,只是源于文化背景的熏染牵引,他们的“艺术意志”不愿只摄取某一个角度观世。他们喜欢通过对整体的把控来决定、组织各个部分。
      于是,无论绘画、书法、篆刻,艺术家的眼睛从不固定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流动着瞥看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一概揽于心中。然后,分析出整个大自然的生态节律转换成艺术表达。于是,有了董其昌那句名言“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

篆刻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篆刻艺术大繁至简,刀笔线条之间,更是将“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妙聚于方寸。如果不能具备大局心态,迷失之危则会随时出现在前行的每一步。朱明月在多年来的篆刻作品中,章法、书法、刀法都有意识地规避诡谲离奇之态,任时风如何转向,他圆融洁净、流畅自然的方向始终未变。最初,这种追求略显拘谨犹疑,但随着“三法”贯通,爽朗之气逐渐清晰起来。

      朱明月始终坚信,传统印风是能将文化筋脉传续下去的,流行印风一时兴起,固有其猎奇探新的价值,亦有拘于一时的束缚。自然规律岿然于世,不悲不喜,不增不减,如何才能更贴近从艺真谛,他从未放弃思考。

篆刻作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对待篆刻,对待传统,对待自己都要有大局心态。如此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脉的,才能站得端,行得稳。”朱明月的印面一刀一笔缓缓而来,有果决有细腻,其背后是他放得足够长远的目光。
      “传统是什么?是最客观的取舍。真正好的、让人心生欢喜的东西会一直被流传。如今,我们科技发达了,越来越多古老的遗迹被发掘,艺术家的心不能因此过于兴奋,反而应该警示自己恪守艺术规律,主动去粕取精。同时,更要在刻苦勤奋的基础上培养起足够的艺术自信,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一旦起了跟风之心,双眼就彻底被蒙蔽了。” 
      面对传统,朱明月主张牢牢抓住艺术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地纵览时代。而面对自己,他却主张时刻做好改变的准备。
      “当你扎实地领悟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就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自己。比如,初学明清印时,我似乎很难理解秦汉印的美感,战国时期古玺印更是直接地不喜欢。但时隔几年,我便开始沉迷其中。如今的艺术教学或评论,喜欢把一切简单化以教人入门。但,事实上,若能逐渐深挖,你就会看到朴实工稳的秦汉印里,也有活泼、灵动、奔放的一面。你会观想到,这些印章,来自秦汉,是那时最流行、最风靡的艺术形式。”
      将自己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局部中解放出来,朱明月的艺术里,有一个时变时新的自己和一则岿然不动的艺术节律。于是,他的印面中有了起伏之势、高下之情。他的心也真正地走进了“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
      包容与坚守
     “获奖之后,我们五个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组成了‘兰亭五子’,操办起了全国巡展。五个人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每走过一个地方,我们都毫无保留地交流,有付出有汲取,学艺的功德被一次又一次放大。”
      在不断的交流中,朱明月看到了更多与他不同的篆刻态度。那些大胆前卫的尝试,激发了他新的思考。“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足够的包容性。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攻传统一路,但艺术一定是需要创新的。若没有创新,它的生命力就会显得黯淡无光。” 

篆刻作品《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朱明月说,他不喜欢艺术领域某些相互攻击的言论,百花齐放才是常态。他在包容“百花”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态度。比如,他坚信潘天寿所说的一个道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乾隆时期,一位著名画家邹一桂曾这样评价西洋透视画法:“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大,西洋绘画流入中国的最初,我们甚至找到了理论根据,将它定义出了“画”的范畴。
      “艺术虽有相通之处,但各有根据所在。比如中国艺术中的线条,西方绘画中的色块,可以互相影响,却不能喧宾夺主。若是没了线条,便不再是中国艺术。篆刻更是传统艺术最抽象精简的表达,本就是褪去一切附庸,只留精髓,想要变化融通更要再三谨慎。”

篆刻作品《心经》
      朱明月看到了中国艺术涌动在“瞬息万变”“一日千里”这个时代背景下蓬勃的渴望,他也带着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走出了国门,但他没忘记中国文人那“俯仰自得”的艺术视角,没忘记“以大观小”的大局心态。看到的越多,他便拥有了越多俯视而下的资本。 
      站得端,行得稳,是他与日俱增的本领。
 
      朱明月198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连印社副社长、大连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展等。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