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
刘吉程:胸中丘壑在 指端万象生

  几个五颜六色的面团,经过捏、搓、揉、掀、贴几个简易动作,再用小竹刀或者尖头滚子,灵巧地这么一切、一划、一刻、一点,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这个场景不仅外国人看了惊叹,就是对这门艺术还算了解的国人见了也赞叹叫绝。他,不是出身于艺术世家,没有家传渊源;他,家境贫寒,没有经过高校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他,换过多个工作,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与面塑更为接近;他只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童年的爱好,坚持“玩”到底,做到极致,没成想竟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成了享誉四方的优秀民间艺术家。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走近了刘吉程。 

  一、终生梦想,始于童心 

  世间大美,出于赤子之心。一个能在童年的梦想里行走一生的人,一定是个持守着本真的艺术灵境的人。刘吉程就是这样的人,他与面塑结下终生之缘,竟始于五六岁时的一次心血来潮。那是一次看电影的经历,电影的名字早记不住了,但“泥人张”、“面人汤”那一幅幅充满奇趣的画面却一直鲜活在他脑海里。从不起眼的泥巴、面团里变幻出五光十色的世界,对幼年的他产生了魔术般的吸引力。看过电影不久正赶上母亲发面包饺子,他就偷偷溜进厨房,将发好的面团揪下几块,躲在菜地里模仿电影里的场景揉捏起来。那时面团是很宝贵的“奢侈品”,他手头的面团每次只能捏一个造型,捏完后如果想再捏其他的造型就必须将先前捏的揉掉。有一次他正欲偷面,被妈妈堵个正着,“我说一块完好的面怎么总缺个角,多个坑,你这个小败家子儿,不知道饺子面多珍贵!”接着就是爸妈的一顿训斥。从此他再也不敢偷面做面人了,不得不琢磨其他更为廉价、便捷的方式。 

 

  少年时候,刘吉程生活的地方是本溪一个叫洋湖沟的偏辟村庄。那里有秀丽的青山绿水、清爽的蓝天白云。但那里也是贫瘠的,遍布四周的都是山石,以及少许夹杂在石块间的黑土。用黑土和成的泥巴粘稠度不高,既不容易定型,也没有表现力,他不得不放弃。然而,有一次哥哥弄回来一袋子泥,那是给妈妈做火盆用的。那泥很细腻,干了不会裂,而且越烧就越是结实。他央求哥哥带他去,装了满满一袋子白泥扛回家。他就开始用这些接近面色的泥巴练习捏东西。他捏的第一个泥塑作品,是一头小毛驴儿。刘吉程说,那个作品现在还在他的老家一个小木头盒子里存放着,偶尔想起来,仍非常怀念。 

  二、重重坎坷,平于坚持 

  “哪个人没有个业余爱好,可谁能把爱好当成职业做,就凭这点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刘吉程表情中充满幸福。人要有职业,因为要维持生存、供养家人,人也要有自己的趣味和追求,因为要获得愉悦、放飞心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把志趣和职业统一起来,从而拥有一个无比值得付出的“事业”,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尤其对于刘吉程这样的以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刘吉程这条幸福之路,并非如他谦逊自述的那样来自“幸运”,而是来自奋斗至于憔悴的坚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刘吉程的“追梦之旅”并不顺利。1988年,父亲身患癌症,让原本想考大学的他不得不放弃了报考念头。家中生活的重担落到了他肩上,他一边要为父亲治病,一边还要供弟弟念高中。自己喜爱的塑艺只得被推到他生活中的最边缘位置。 

  1989年是刘吉程人生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结识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孙恩同老师,并在孙老师的介绍下到鲁美进修。他选择了进修国画专业。在不上课的时间,他就卖豆腐赚钱,所赚薪水大半都寄回家中。然而,卖豆腐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家里的巨大需要,半年后,他无力再继学业。这是刘吉程参加的惟一一次正规艺术培训。但这半年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他今后的自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给他的面塑技艺带来了很多启发。 

  回家后为了生计他先是给乡亲画家具玻璃画,后来东挪西借也开了一家规模很小的店铺。结果不到半年,家具玻璃画不再流行,他没有了饭碗。1992年,父亲去世后,刘吉程来到大连谋生,先在大连华宫当蜡像解说员。其间一次偶然的“萝卜雕”表演受到人们交口称赞,又勾起了他的艺术梦想,于是他辞掉了解说员的工作,来到一家餐厅给后厨打下手,只为了那里“面粉有的是”。“心里有种久违的冲动、难以言说的兴奋,就像是一对曾经的爱人多年后的碰面一样,那种感觉美妙极了”,刘吉程如是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从此,他与“面”结下了不解之缘,再也没有远离过。有一天,他闲暇中练习面塑被大厨师傅无意中看到。师傅没有责怪他,相反,还给他提了很多建议。“你捏的面人虽好,但不易保存,立不住。”受到启发的刘吉程,在大厨师的教导下往面里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糯米面,尝试了很多次后,捏出的面人终于能立住了。 

  1997年,刘吉程从餐厅辞职,开始了专职的捏面生涯,真正把这种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技能融入生活。 

  三、积年孤诣,归于淡远 

  面塑这门技艺,脱胎于民间节庆糕点制作,至清代方始成为一门观赏艺术。但旧时艺人多是挑担走街串巷的,生活无着、地位低下,故技艺始终停留在儿童玩意的层面。3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北京艺人汤子博和上海艺人赵阔明等人的不懈努力,使这一技艺得到了升华,以其工具简便、手法精巧、制作迅速、神态逼肖等特点成为民间雕塑艺术中的一支奇葩。面塑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在农耕社会用于祭祀、祈求丰年的面花,这种面塑实用性大于艺术性;第二种主要是指用于观赏、收藏的面塑。 

  刘吉程从事的是第二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收藏需求的变化,传统面塑的技艺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这门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吉程在实践中不断地革新着这门技艺。 

  在用料上,他精益求精。为了克服传统面塑的缺点,使作品不干裂,不变色,不变形,不发霉,延长作品保存时间并增强表现质感,他跑了很多化学商店,买来有可能利用的材料反复实验。基本材料还是面粉和糯米粉,但是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把原来那些笼统的“大约”比例进行精确计算,使面塑原料质量更标准、手感更统一。所以他的作品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效果,而且据保守估计,至少可存放六七十年。 

  面塑工具的研制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他最早的一把面塑拨子是用有机玻璃制成的,而且是在磨刀石上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工具磨好了,他的手指也磨掉了一大块皮。朋友们都开玩笑说,这工具真是用血肉换来的。采访中,刘吉程摆出他的制作工具,对笔者说,这些不同形状的工具,都是根据原料的质感和作品风格设计的。 

 

 

  在技法上,刘吉程将很多绘画方面的艺术技巧融入其中。与其他面塑艺术家不同的是,他不采用整体塑出,然后再上色的方式,而是先用特制的各色面团做出要件,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的组合,真正突出了“塑”的特性。因此这样的作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作品身上的衣物、饰品都是一件一件地穿戴上的,非常精致、形象。另外,他用色十分大胆,经常以大红、大绿、橙、蓝等非常饱和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效应。 

  在题材选择上,刘吉程偏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和仕女题材。喜欢前者主要是源于童年时候戏曲票友父亲的影响;专注后者,则既与半年时间的国画培训密切相关,也源于他的艺术追求。在面塑领域中,仕女题材是一大难题,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刘吉程一直存在的想法就是赋予面塑以绘画一样灵巧、高超的表现力。他的大脑中,其实早就不断模铸着好多美轮美奂、巧妙绝伦的造型,他要用双手一步一步向那理想造型接近。2009年的一天,当他把《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后一个作品的最后一个动作完成后,他无意识地张开嘴在不断地笑,旁边的女儿被父亲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以为爸爸疯了。 

  是的,苍天不负有心人,刘吉程成功了。脱身于他手指的这些作品不仅让他自己惊呆,也令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叹服。专业美术学院的教授、专家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刘吉程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美和诗意的执着向往和追求。他的仕女作品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面塑仕女,只有形态却无表情的情形,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仿佛可以与之交流。这些作品非常有民族文化特色。他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了含蓄的东方之美,她们既有传统美人的古韵,又有现代美人的新趣,恬静淡远、耐人寻味。” 

  四、薪火传承,系于使命 

  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心地纯净的艺术家虽不事彰显,但多年自甘寂寞、苦心孤诣的结晶自是难掩光华。20093月,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评选在湖南长沙举行,省民协推荐刘吉程带着他创作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赴湘参评,在展示现场,刘吉程的展台前聚集的人最多,要求和作者合影的人最多,评委们对刘吉程的面塑作品赞不绝口。评委会主任冯骥才也多次往返,反复观看。结果,他的作品得票最高,顺利摘得了“山花奖”。从此,一个新的视野敞开了,他不再仅是一个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也成了一个肩负着艺术使命的行动者。 

 

  如今,已逾不惑之年的刘吉程按照自己的规划在从事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之路,兢兢业业地经营着面塑培训班。刚开始,他有些朋友很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的技艺会的人多了,就不值钱了;徒弟多了,师傅就没饭吃了。但是他不这样认为。真正爱一门艺术,就应该将它普及推广,尤其面对当今这个现代化社会,人们在一味地追求时尚的时候,很容易把传统的东西给丢掉。他有责任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他的学员从十几岁的到七十几岁的都有,甚至还有外国的学生慕名而来。在他给学员们上的第一课的课堂上总要说这样一段话:“感谢中国面塑的老前辈们,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文化遗产。是他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拓了这条艺术之路,过去的年代生活是那么的艰苦,前辈的辛苦不能白白的付出。他们背井离乡,风餐露宿。那段‘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虽然我已年过40,但是对于艺术我还是个小孩子。你们在学习,我也要学习,我们要共同努力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前辈们;并且要好好传承下去,这样也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后辈们。” 

  他每个月只收6个学生,为了刚好可以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围成一圈,手把手头碰头地切磋琢磨。他常常将在教学和创作中遇到的注意事项、积累的经验,都梳理成深入浅出的、明晰晓畅的理论讲义挂在博客上供学生研习、体悟。为让更多人深入学习和了解面塑艺术,201112月,刘吉程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面塑专著《大连吉成面塑精品集》。 

  除此之外,刘吉程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扩大面塑这门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常到小学授课,大连市举办的各种艺术展演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最后,当我们问及刘吉程以后的打算时,刘吉程笑着答道:“前不久刚被选为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协会内部的许多事情需要尽力配合;6月份将被选派参加在波兰举办的辽宁民俗展示活动;2013全运会将在辽宁举行,为运动会设计的作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另外还想研究面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要做的事情太多,一件跟着一件,有时候真是让你来不及思考。但是今后无论多么忙,都会把面塑艺术的创作、创新、传承和弘扬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那是自己的挚爱,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张鹏[详细]

韩月琴:剪纸人生 德艺双馨[详细]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