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文艺评论界这么说(一)
来源:省评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27
探源辽宁古文明 以原创文艺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马琳
何以中国?是当代之问,亦是寻根之问、未来之问。考古实证应予解答,艺术创作应予回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而且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正式确认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中华文明进入“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为辽宁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了解读“何以中国”的逻辑起点和创作可能。
辽宁文艺应通过原创作品,再现远古红山文明,激活文化遗产,增进文化自信,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辽宁贡献,回答“何以中国”之问。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此,需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展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涵,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大有可为,大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红山文化”已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辽宁与内蒙古两省区正在合力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进程。以原创艺术讲述红山故事,寻觅红山记忆,用艺术厘清考古遗址和文物背后中华文明的起源脉络,时不可待。
如何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以古文明探源为主题的原创艺术的创意基点。据此,不同的艺术形式应在审美层面多方探索,以创意创新的艺术表达,回答文明之问。以戏剧、影视等叙事类艺术为例,应在题材、叙事与创意等方面突破雷同,实现创新。一是题材的“这一个”。需将“红山”故事置于牛河梁古国的典型环境中,并据此塑造其间的典型人物,借此表达对远古题材的关切、关注与巨大热忱;二是叙事的 “这一个”。要在叙事结构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当代视角回望远古文明,在故事营造上体现古今结合的结构创意,让远古故事焕发出当代光芒。三是手法的“这一个”。目前有关远古文明题材的叙事作品,多以穿越方式勾连剧情,几成定式。如何在剧情创意与结构设计方面,规避“穿越”形式的窠臼束缚,从考古现场切入故事,直接进入远古历史场景,令创意构思新意勃发,是当代远古题材叙事艺术的重要目标之一。
“立象”终为“尽意”,未来辽宁的叙事创作在聚焦“红山”文明题材过程中,既需将文明符号立于摇曳多姿的舞台和银幕,更要通过“象”之呈现,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因此,取材远古的叙事艺术盛宴,才能唤起人们深刻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作者系省评协主席、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