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在营口举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苏妮娜 发布时间:2012-11-01

  10月23日至25日,由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在营口举行,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郭兴文,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大连市文联副巡视员王晓峰,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张颖,瓦房店市文联主席侯德云,沈阳市文联创评部负责人李晓慧,营口市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赵树发等出席会议,作家刁斗、皮皮、刘嘉陵,书法家胡崇炜、学者马琳等应邀出席,还有中青年学者刘恩波、卢兴、白优优、胡海迪、苏妮娜、牛寒婷等,共20余人参会,会议由张颖等人主持。 

  郭兴文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固有的价值理念日益受到冲击的时代,审美价值的多元化取向给艺术批评带来了很多新课题:第一,在文艺批评的主体力量来自高校的情况下,学术精神的独立性受到高校体制的冲击,其文艺批评距离艺术实践和艺术精神越来越远。第二,批评的贵族化倾向、圈子化倾向日益严重。第三,批评无个性,回避对作品的价值品质做关键性判断,这是能力问题,也是立场问题。第四,批评有表演、作秀的倾向,玩概念,展现自己的知识图景,理念凌驾于对作品的精到领会之上。第五,批评圈子“很江湖”,动辄捧出“大师”、“大家”,要么便“骂”、“酷评”,骂名人上位。应集中思考如何改变这些现状,还要集中思考如何借用民族的、传统的艺术解读方式来弥补当下过于理论化、体系化、西方化的审美接受方式。对于读书,郭主席告诫年轻人,一要沉下心来,二要反复读经典,三要边读边思考,在读书中品味人生,而不能仅为消遣而读。 

  延续前三届读书班密切关注文艺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艺研究的精神,本届读书班的主旨是通过谈论审美接受,解决批评工作者所持的艺术观念问题,从而有效地开展艺术批评。读书班的主题是“批评与审美接受”,针对当下文艺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少对文艺作品的深入把握,没有做到与有效批评相匹配的有效的审美接受,没有过基本的“审美关”、“阅读关”,而是仅凭着外在于文艺作品的理论、史观、材料、方法对作品加以解析,忽视了文艺批评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独立属性。如此创作出来的文艺批评,不仅缺乏批评者独立的艺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甚至妨碍了读者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就这一现象,本届读书班指出,批评者必须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回到审美接受的起点,从阅读和体验的真实感受出发,做一流的审美接受者,才能做一流的批评者。很多时候,不仅仅需要考察批评的立场、态度、方法、目的,更应往前追索,来到批评的起点,拷问阅读,这里所强调的阅读是广义的阅读,既是阅读文学,也是聆赏音乐和鉴赏书画,适用于一切需要审美接受的艺术活动。从第一手的感受体验中省思一种审美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应该着手去做的事。 

  本届读书班推荐的参考书目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的,无论是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还是纳博科夫的《审美讲稿》,都清理了艺术观念的障碍,示范如何实现审美接受和艺术把握文艺作品的方式,布鲁姆、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库切、伍尔芙,以至于毛姆,都展现了一种“大读者”的阅读方式,一种创作者式的批评,这是以心灵为路径去进入作品心灵地带的接受方式,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接受和艺术观念,方能写出激荡人情感和激活人灵魂的杰出的文艺批评。书目的推介也是借用大作家式的专业阅读来启发所有的审美接受活动,我们呼唤批评当中的审美维度,进而找到批评的心灵立场,而心灵在感受阶段即已发生作用,艺术接受是叙事艺术的入口,是批评活动的起点,也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连接点,做有质量的审美接受是把握作品的首要方式。 

  读书班完成了两部分的主体内容,第一部分是结合自身的体验,交流探讨关于审美接受中的艺术感受,研究哪些因素对它发生了影响。王晓峰认为,要把这种审美接受和阅读,放在近来关于文艺批评的集体性讨论的潮流里加以思考,他指出,在文艺批评建设当中,不能忽略对作品的深入把握,要有意识地进行良性的互动,作为批评者来说,既要在阅读中有效地理解感受对象,也要在批评中有效地影响阅读。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要把批评中的经验与情感进行有序和有效的传达。皮皮在发言中指出,很多文艺批评者不重视批评的原著,而是树起一面理论的大旗,然后在作品中寻找大旗上的碎片,写出的批评无法获得作家的尊重,也不为读者所推崇。批评是一种二度创作,需要原创的力量,从事批评要进入作品的灵魂,批评者要掌握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最大的本质”这种本领。艾略特、伍尔芙、纳博科夫等作家从事评论的共性,是既具备“专业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专业阅读”的态度,关键是,“作为阅读者我们不能做旁观者”,使阅读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相关联。作家侯德云谈到,对他来说,阅读是一种“活法”,本不想当批评家,但是阅读别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发现和别人说的还不大一样,于是也就“批评”了,而且是口语化的批评,在文体上更觉得是一种随笔,批评未尝不可以写的很口语,很好读。必须清除那种看一个文章简介就开始批评的做法,好的批评是好的阅读经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一个专业批评家的前提是广泛的、系统的阅读。阅读都没有体系,却说要建立理论的体系,实在是妄言。作家刘嘉陵则结合自己的阅读记忆,提出了在阅读经典中常见的“误读”,一种陈旧的艺术观念往往带来严重的误导,以至于影响了对好作品的正确解读。从事艺术批评的条件一是要始终坚持客观的、不受意识形态而改变的艺术观念,同时批评者也要有才情,有热情,有趣味,要有创作方面的积累。卢兴的发言主要是针对在媒体时代如何“有效阅读”进行的,要有意识地放弃浅阅读,到达深入阅读,少一点功利心,多在欣赏审美的基础上享受艺术接受的过程。白优优讲到年轻人学习写评论的时候,有意去寻找某种“主义”,而放弃了自己的阅读,没了自己的“主意”,是得不偿失的。胡崇炜就“读帖”这一书法领域的审美经验,谈及了为什么读与怎么读透“帖”,其中触及了书法审美过程中的灵性体验。读帖既是读书法的形式,也不要忘了读其中的思想情感内容,要恢复书写的“传情达意”的功能,也就是恢复书法的自然,恢复面对书写的赤子之心,这样方能重新找到书法中的文脉。李晓慧则说到“审美如阅人”,接受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建立契合的关系,与主客双方的特质相关联,根性、悟性、灵性,决定了一个人要如何进入另一个内部世界。刘恩波主要谈到了审美接受中的感性体验,如何回到“幸福的阅读”,“把人连根拔起的阅读”。 

  第二部分是结合对推荐书目的阅读,对主题加以深化和延伸。由刁斗、马琳等分别就《文学讲稿》、《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内心生活》、《如何读,为什么读》、伍尔芙文学随笔等书做解读。刁斗从新批评倡导的细读入手,谈论创作评论与进入作品的关系,他是在对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进行书目解读的时候重点提出这一方式的。《文学讲稿》中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好小说都是好神话”,这个论述提示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才是正确地把握作品和有效地言说艺术的前提。马琳在谈到《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时结合近来看到的一个大学生动漫作品所受的启发,谈论一部艺术作品的“轻逸的智慧”,不是拒绝思想的深邃,而是与“精确和坚定为伍”,把一些微妙和高度抽象的元素进行描写,而“快”更指向节奏性,即作品的内在的诗性韵律。总之,轻逸、繁复、精确、快……共同构筑了一种诗性的永恒。卡尔维诺这本书在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一种文学观念的回归,一种艺术品质的坚实的存在。此外,胡海迪、牛寒婷、苏妮娜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历做了发言。 

  在总结时,洪兆惠副主席再度强调,我们从事批评事业,办杂志、搞研究,都是为了回到正确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观念的变革是艰难而缓慢的,真正的艺术观念的核心在于重新建立艺术与文学与生命的关联。对于那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就是生命运动本身。艺术观念决定我们能否正确地进行审美接受,能否真正地读懂艺术作品。我们所做的一切是针对文艺批评中的一种风气,而“纠正一种风气,改变一种现实,是个慢活儿,需要长期的付出,需要持之以恒的内心坚守。我们会坚持下去。” 

  本届读书班激活了思想,取得了成果,活跃了辽宁文艺评论界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辽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广泛影响。读书班所取成的思想成果将统一结集出版。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