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 文苑艺评入新境——辽宁省文联扎实推进文艺理论评论开创新局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金涛 发布时间:2014-09-01

  ◎组织健全,实践给力,年度艺术发展报告彰显辽宁省文联理论评论新气象。 

    ◎坚守品牌,创新活动,期刊、论坛、读书班构建多平台立体化研究模式。 

    ◎打深井,出力作,追踪文艺实践,电视剧品质研究为文艺创作把脉开方。 

    ◎重视生命体验,倡导诗性批评,在实践中打造文艺批评新特色。 

    ◎强化问题意识,固守艺术本位,培养一支高度自觉的评论队伍,百花齐放才是春。 

 

    为打破理论评论刊物“学报化”的倾向, 2011年《艺术广角》开始改版,凸显问题意识和文体意识,注重当下性和思想深度。根据这样的办刊思路, 《艺术广角》重建了作者队伍,除了原来活跃的高校中青年理论评论作者外,又吸纳了不少学院之外的文化艺术领域的思想者和艺术家。 

  连绵的山川,孕育了五六千年前神秘瑰丽的红山文化;独特的区位,赋予了今日发展海阔地辽的资源优势。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既可以找到“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鲜明印记,也能感受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丰润滋养。近代以来,这里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难、复兴与崛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辽宁人民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谋改革求发展的壮丽诗篇。伟大的社会实践,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辽宁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气象万千、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也为文艺理论评论提供了海阔天空无比丰厚的创作沃土。

    一、组织健全,实践给力,年度艺术发展报告彰显辽宁省文联理论评论新气象 

  2014年夏,一本囊括辽宁省文艺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各艺术门类近两年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文献《2012 - 2013辽宁艺术发展报告》摆在了辽宁文艺界面前,在全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辽宁省首部艺术行业发展报告,历时半年多完成,凝聚了辽宁省文联人的心血和汗水。

  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部年度艺术发展报告?思路源自中国文联。从2012年起,为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彰显主流艺术话语,引导文艺生产,推动艺术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步伐,中国文联开始组织出版年度艺术发展报告。中国文联的做法启发了辽宁省文联:辽宁也应以理论的高度和视角梳理阶段性的全省艺术发展状况。为此,辽宁省文联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撰写工作。

  省级文联编写年度省份艺术发展报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文联与所有艺术门类联系最为密切,活跃于艺术创作的第一线。但是省级文联组织编写年度艺术发展报告,又面临不少难点:各个艺术家协会专职人员少,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部门;文联不是艺术生产单位,作为一个联络、协调、服务组织,对各艺术门类的观察视野肯定有局限……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是摆在辽宁文联人面前的一道坎儿。不过,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多年来,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一直比较活跃,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门和省文联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辽宁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李春晓一直把文艺理论评论当做文联的重点工作来抓。在他看来,文艺理论评论作为文艺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文艺创作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都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正确的活跃的文艺评论,就不可能有文艺创作和生产的大繁荣。因此他和省文联领导班子带头撰写评论文章,并要求各协会主持工作的秘书长也经常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理论见解。在机构建制、活动经费、人员调动等方面积极支持,调动全文联乃至全省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艺术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得到了辽宁省文联各部门的鼎力支持。李春晓高度评价了《2012 - 2013辽宁艺术发展报告》 ,并要求省文联各个协会对书中的分报告进行学术研讨,在此基础上制定2014年到2017年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规划。

  比较《2012 - 2013辽宁艺术发展报告》与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辽宁省文联在编撰结构上更迈进了一步:将文艺理论评论作为专章评述,与文联下属的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11个艺术门类并列。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创意” ,却体现着编纂者精益求精的“大匠心”和不可小觑的“深功夫”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可以从辽宁省文联的机构建制和辽宁文艺在文艺理论评论上的实践两方面来说。

  从机构建制看,辽宁省文联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省级文艺理论家协会,全国领先。不过文艺理论家协会多年来一直挂靠在文联理论研究室名下,开展文艺批评都是以研究室和协会的双重名义进行。经过多年积极争取, 2013年,辽宁省编办批准了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的独立编制,成为辽宁省文联的第12个艺术家协会,跟其他协会一样有正式的处级编制,属于参公部门。这种状况在全国文联系统都不多见。

  从辽宁文艺理论评论的实践来看,如果没有取得突出的成就,就构不成写作对象,更谈不上独立成篇、专章深研。近年来辽宁文艺界紧抓重大理论问题,在各种文艺类评奖中脱颖而出,为撰写年度报告提供了坚实基础。比如围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举办系列理论研讨活动,引导文艺界继承延安文艺传统,坚持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比如2012年至2013年, “廖文”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等报刊上推出一系列文艺理论文章,得到了中央领导、新闻媒体、学术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在20122年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选中,辽宁省共有一部著作和三篇文章获奖,分别是杨宝林的著作《刘熙载书学研究》 、董争臻的文章《多元文化整合思维的解读与践行》 、金芳的文章《丢失了本体艺术的二人转还能走多远》 、苏妮娜的文章《戏剧舞台可否抱朴守拙》 。辽宁的理论评论在全国各类评奖赛事中崭露头角。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本书呈现出发展新气象。走近辽宁文联文艺理论评论群体,人们会发现,这是一支组织健全、平台齐备,有传统、有特色、有规模、有责任感的文艺理论评论队伍。

 

    二、坚守品牌,创新活动,期刊、论坛、读书班构建多平台立体化研究模式 

  繁荣文艺评论,离不开理论评论阵地,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研究模式。说到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评论的平台, 《艺术广角》这本杂志不得不提。

  《艺术广角》是辽宁省文联艺术评论的一个主阵地,也是培养青年理论评论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少人看中了这块牌子,找到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艺术广角》主编洪兆惠,要出钱把《艺术广角》打造成核心期刊,然后大伙得实惠。洪兆惠毫不犹豫地坚决拒绝了。他给《艺术广角》定下了规矩,可以概括为“三不一服务” :不争核心、不求转载、不发关系稿,直接为订户服务。当下中国文艺理论评论需要一本什么刊物, 《艺术广角》就要办什么刊物。几年来,李春晓没给《艺术广角》推荐过一篇关系稿,洪兆惠说,这是对刊物最大的支持。

  理论评论能不能像艺术创作那样走市场?答案很容易得出。但市场的诱惑却并不那么好拒绝。在文学、文艺评论期刊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在不少学术刊物靠版面费过得还不错的诱惑下,洪兆惠的做法,有点像举着长矛的唐吉诃德去挑战风车,他自己也说,他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但既然从事了文艺评论,就要有一种责任感,对期刊要有一种不容侵犯的神圣感。这种严肃的态度,在《艺术广角》编辑部也达成了共识。

  《艺术广角》创刊于1987年,这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使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有了面向全国的话语载体。由于关注当代文艺思潮,积极介绍国外文艺思想,鼓励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和争论, 《艺术广角》在大学的青年学者中赢得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发行量一度达到四五十万份。洪兆惠曾称这一时期的《艺术广角》是他们的精神堡垒。因此在编辑部每个人心中, 《艺术广角》都很神圣,因为神圣,只能维护而不能伤害,人人都对刊物发表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负责,人人鄙视利用刊物搞小圈子、经营私利的行为。

  不争核心,杂志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不“灵活”办刊,杂志的收入也不会那么高。办刊难度可想而知。但这种执着却得到了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在《艺术广角》执行主编、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张颖手里,有一张寄给东莞打工文学评论家柳冬妩的汇款单。因为逾期未领,汇款退回来了。张颖让编辑联系柳冬妩,问是不是地址写错了,或者名字有误,弄清了重寄。张颖是小说家,兼顾评论创作,她深知,写文艺评论不容易,比别的文体更费心血,稿费普遍还不高,所以不能让作者白辛苦。结果编辑回来告诉她:地址、名字都没错。柳冬妩说了,稿费他有意未领,他要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杂志编辑的敬意。

  不久前, 《艺术广角》到南方一所名校组稿,事先特别强调,刊物对评职称、累积学术成果帮助不大,关键是看参与者对讨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结果来的人积极性都很高,踊跃发言。会后他们说, 《艺术广角》有“无用之用” ,是严肃的文艺评论者的舞台,给这样的刊物写稿子,是真正的为艺术而创作。

  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默默支持,让《艺术广角》的编辑,同时也是一支坚守文艺理论评论理想的群体认识到:在一个很多人崇尚金钱的时代,当文艺批评饱受诟病,当人们质疑文艺批评纯洁性时,仍有一些评论工作者在不计功利、默默地从事着这份报酬不高、责任不小的事业。

  除了《艺术广角》 ,辽宁省文联开展理论评论活动的重要平台还有每年一届的辽宁文艺论坛(到2013年已举办8届) 、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到2013年已举办5届) ,还有定期举行的辽宁文艺评论奖(至今已举办3届) ,都是声名远扬的品牌活动。

  在坚守已有平台的同时,辽宁省文联还不断拓展批评空间,创新批评形态,力求形成平台与活动交互作用、话语与传播并行推进的立体化研究模式。为吸引青年评论人才,辽宁省文联在2012年创设了“艺术对谈”活动,针对当下最热门的文艺现象发声,邀请某一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省内青年批评家开展对话,以此激活思想,活跃批评氛围;为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新特点,搞好网络文艺评论, 2013年底,辽宁省文联开展了“辽宁文艺微评论” ,针对新媒体崛起之后文艺批评怎样及时、有效发声,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组织省内中青年批评家撰写短小精悍的微型评论,增强优秀文艺评论对广大网民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三、打深井,出力作,追踪文艺实践,电视剧品质研究为文艺创作把脉开方 

  搭平台、搞活动,发展了队伍,扩大了影响,也为深化研究、推出精品打下了基础。

  2013年,中国文联启动“文艺评论工程” ,专题研究当前文艺界普遍关注的创作实践和重大理论评论问题,成果择优出版。首批已经推出的3本著作中, 《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精神品质研究》引人关注。这本书正是由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主持完成,课题组成员包括洪兆惠、张颖、牛寒婷、苏妮娜、胡海迪,是辽宁省文联理论评论的中坚。该书针对当下热播电视剧中存在的问题,找病根子、开药方子,极具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创作来源,则可回溯到2012年辽宁省文联举办的辽宁文艺论坛,是在此基础上打出的一眼深井。

  2012年,第7届辽宁文艺论坛举行,以“大众消费语境下的电视剧品质”为题,邀请电视剧编剧、制片人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参加。论坛上有种强势声音认为,由于资本这只强有力的黑手操纵电视剧创作和生产,因此对电视剧品质的研究没有实践意义。然而恰是这种质疑,让参加论坛的文联人清楚地意识到电视剧品质研究势在必行。他们认为,电视剧是当今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消费品,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消费群体,看电视早已成为国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探讨电视剧的精神品质,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这个产业,更是为了在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重构生命价值,寻求向上的生命能量。

  论坛之后,辽宁省文联迅速着手两方面的深化研究。一方面,辽宁省文联党组要求省视协把电视剧品质研究作为2013年工作重点,并给予资金支持。省视协通过对2012年一年里热播电视剧品质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电视剧创作中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寻找提升电视剧品质的突破口,用数据和切中要害的分析为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提出建议。2014年4月,采样广泛、数据翔实的研究成果《国产热播剧品质量化研究》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则以“消费语境下的电视剧精神品质”为题申请中国文联部级课题,并获批准。这样,省视协的实践研究与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的理论研究相呼应,辽宁省文联对电视剧品质的研究从作品到理论的格局形成。

  在分析研究电视剧品质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人们对当前的电视剧品质充满忧虑,大体有三方面:题材雷同,难见创新,产量居高不下,类型少得可怜;核心价值缺失,历史剧缺正气,年代剧缺神气,现当代剧缺地气,从模仿到模仿,从娱乐至死到娱乐至死;制作粗糙,难以给人审美享受。针对中国电视剧品质的现状,课题组分析了电视剧的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品质的内涵,并尝试从四个基本维度提升电视剧品质:以视觉化语言提升影像品质、以听觉化语言提升声音品质、强化时间叙事品质、彰显空间叙事品质。

  与此同时,辽宁省文联《艺术广角》和《新世纪剧坛》两本杂志分别开设电视剧品质研究专栏,把文联的研究推向社会,通过刊物吸引更多人关注。课题组负责人洪兆惠说,我们的努力就是要为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确立一个目标:电视剧是一门有活力、能深刻影响人们心智的叙事艺术。

  这种挖深井、出力作、集体进行的基础工作,增强了研究能力,凝聚了队伍,锻炼了人才,更让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评论的品质上了一个台阶。

 

    四、重视生命体验,倡导诗性批评,在实践中打造文艺批评新特色 

  相较感性的文艺创作,理论评论考验的是逻辑分析、理论洞见与学术功底,看重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辽宁省文联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高扬生命体验与诗性批评的旗帜。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点?看待这个问题,需要对当下理论评论的现状有所了解。

  今天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中,高校学院派队伍最庞大、研究最深入、成果最丰硕,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一个饱受指责的现象是学院批评脱离文艺实践,对作品缺少基本的感知,批评不及物。这样文章,有些貌似学理深厚,实则不能进入作品内部,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拒读者千里之外。加之学术评价的量化、学术成果的泡沫化,理论评论变得急功近利,丰富多样的文艺实践到了研究者笔下就僵化为千篇一律的学术八股。正是看到学院批评的这些问题,辽宁省文联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重视生命体验、倡导诗性批评的理念,追求评论的创造力、感染力、吸引力,逐渐与学院批评拉开距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早在2011年、 2012年, 《艺术广角》杂志就推出新栏目“解读批评制度” ,对文艺批评长期远离文艺实践和文艺作品、面貌单一等现象展开了批判式的解读,连续刊发大量评论文章,引起了整个学界的思考。为了将研讨引向深入, 2012年,辽宁省文联在举办第4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时又集中讨论了这一话题。大家认为,很多文艺批评不重视原作,先树起理论的大旗,然后在作品中寻找符合理论的碎片,这样写出的批评既无法获得作家的认同,也引不起读者的兴趣。真正的阅读要进入作品的灵魂,使作品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相关联。大家认为,评论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接受和艺术观念,方能写出激荡人情感和激活人灵魂的文艺评论。

  与生命体验相关联的,是诗性批评。洪兆惠对此的解释是:所谓诗性批评,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充满诗意的批评,也不仅仅是写得美、好看、感性的批评。艺术生成于人的感觉,持诗性批评观的人,要尊重人的体验、感悟、灵性,要由此去把握理性无法认知的艺术世界。这种批评所张扬的,是让批评激活思想,找回生命的温度与活力,将评论视为独立的创作和创造,而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附庸。

  生命体验与诗性批评,一体两面,都是感知与进入艺术作品的必由之路,也成为辽宁省文联理论评论工作中评判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精神品质研究》时,课题组就以生命体验为观照指出,一部电视剧只有实现了生命的内在发酵,才会有好的品质,但是以此来看国内现在的电视剧创作,优秀的作品还太少。这个课题结束以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了叙事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洪兆惠强调,这种研究的成果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带领年轻学者每人选一部叙事作品,研究其生命感染力的生成过程,文艺评论不能总是在作品之外徘徊,要通过这种训练进入作品内核看一看。

  创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魂,倡导生命体验和诗性批评,说到底就是要立足中国文艺创作的实践,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评论作品,创作出真正对读者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五、强化问题意识,固守艺术本位,培养一支高度自觉的评论队伍,百花齐放才是春 

  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关键在队伍,根本在人才。辽宁省文联理论评论能够长期追踪热点,开展多样的活动,得益于一支高度自觉的专业化文艺理论评论队伍。

  回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省文联、省作协、省文化厅和省社科院的文艺研究部门,包括大学的科研机构,大家不求私利,一呼百应,精诚合作,打下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文艺研究的坚实基础。这其中,有三方面成果特别值得总结:一是推动辽宁文艺创作关注现实、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二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文艺遭遇市场环境时,敏锐地开展起文艺商品性的讨论,引领辽宁文艺拓展发展空间;三是为确立辽宁文艺的区域性品格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这样一个成果丰硕的研究群体,让后来者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辈研究者的担子,如今落到了更年轻一代的肩上。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评论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在多年的选题策划、组织研讨与评论实践中,逐渐磨砺出显著的问题意识自觉与艺术本位自觉。

  先说问题意识。作为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有段时间曾分管过辽宁省文联的9个部门,工作繁重。但只要处理完公务,他就跑到理论研究室待着。有人很奇怪,说你们一群人整天在那里干吗呢?洪兆惠说,我们就是在讨论读书,研究问题。每一次选题会,洪兆惠都要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做梦梦到的,他也要说出来。一群人一起讨论选问题,自由发言,但选题确定下来后,谁也不能否定。有时集体定下来的选题,也经常会遭到质疑,跟专家一谈,人家就觉得没法做,或者没意义,这时候洪兆惠则非常坚持,在他看来,理论评论是包容的,有人质疑,可以写文章批评,杂志原文给发,但定下来的选题不能改。正是在发现问题、交流思想的大环境中,年轻人得以迅速成长。现在,说起研究室几个已是“青年评论家”“青年学者”的小年轻,洪兆惠充满了嘉许。

  说到艺术本位,这应该是文联理论评论的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实践极为活跃,艺术理论评论却相对滞后。与文学研究相比,艺术研究在国内从业者少、影响弱、不成体系,一些地方文联的理论刊物仅仅局限于文学评论。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文联迎难而上,积极开展艺术理论评论研究。比如近年来, 《艺术广角》紧扣艺术话题,开设了“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影像阐释”“重塑书法精神”“二人转的本体与变体”“艺术家自画像”“艺术个案”等艺术评论色彩鲜明的栏目,推出了“艺术粗鄙化现象研究”“奇观化影像批评”“反观青春叙事”等选题设计;从2012年至今,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举办了多场“艺术对谈”活动,以轻松、活泼的交流方式就某些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话题展开讨论,先后研讨了拿什么来证明我们的青春——聚焦青春文艺热的多部国产影片、一个人前行的现实难题——小时代系列电影研讨、青年戏剧——关注戏剧的当下与未来、阅读门罗——追问当下中国文艺创作、数码时代的艺术选择——今天如何关注艺术等等,回应社会文艺热点,探讨前沿理论话题,并且在《辽宁日报》做了专栏深度报道。诸多实践,为推进辽宁乃至全国艺术评论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文艺创作的实践永无止境,文艺理论探索的实践也永无止境。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伟大的文艺批评。辽宁省文联的实践证明,做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领导方式,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的研究模式,加大和重视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增强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理论评论真正和文艺创作一样成为“车之双轮” ,共同推动文艺发展的百花齐放。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