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省理协2015年第一期艺术对谈在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举行。此次艺术对谈的主题为“那一年的爱与忧伤——青春叙事与生命成长”。省文联巡视员、副主席洪兆惠、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庚钟银、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张颖、省理协副主席、秘书长马琳、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影视处研究员于珧、《艺术广角》编辑苏妮娜、胡海迪,省视协干事赵亮,来自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的王鑫、蒋尧尧、张晓飞、董宁宁、纪鹏、刘璐等青年教师,以及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议由省理协副主席、秘书长马琳主持。
近两年,关于青春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前不久的《匆匆那年》再一次引发人们对青春片的热议。对于当下的青春叙事,人们褒贬不一,但作为一种叙事类型它却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对此,大家一致认为,此中自然有怀旧的意味,是一种回头看的集体寻找,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每个人都在那些充满情愫、叛逆和抉择的叙事中看到了青春的自己。成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经历,而青春期的成长会决定人的一生。
然而,当电影作为消费工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当青春和怀旧作为被消费的流行指向时,一切以青春叙事为主体的影视剧作品难免带有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青春剧几乎千篇一律掉进爱情、欲望的漩涡,而将青年人身上本该具有的理想、激情搁置一边。对谈中,大家表示,对于青春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要在青春的个性中寻找普遍性,在各种青春的表征中寻找交集和共鸣,要呼唤成长的正能量,在青春元素中寻找能让心灵升华的东西。
最后,洪兆惠主席就青春叙事和青春的本质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青春叙事的本质是成长,是青年主体性的确立,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促成成长的媒介或事件是丰富多彩的,如爱情、贫困、挫折等,但是不管怎样,这个媒介或事件一定对个体有着巨大的冲击力。青春的本质是放肆,是撒野,是对父辈和一切固化之物的叛逆,这种自由的驱力是生命所固有的,可以说,青春是对人一生的滋养。
此次对谈,不仅老师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精彩发言,学生们也积极踊跃发表看法、表达异议,师生间达成了思想交锋,对谈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