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关注丨“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中,我省队伍获“最佳人气团队”“嘹亮好声音”——长海号子凭啥“喊”到了全国第一?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03

《喊海》作为辽宁“村歌”代表拿下全国展演桂冠,豪迈的号子里藏着海岛渔民的精气神。
“我喊大海声声脆哟,声声脆哟,大海为我敞开怀啰……”铿锵有力的号子、高亢激昂的歌声飘荡在鄂尔多斯的夜空,掀起澎湃热浪。近日,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现场,由辽宁省文联组织推荐的大连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以一曲《喊海》,拿下97.062的最高分,捧得“最佳人气团队”“嘹亮好声音”等奖项。这支渔民号子为什么能“喊”到全国第一?古老非遗、乡村文化如何既“接地气”又“有活力”?请跟随本报一起寻找答案。
源于真实——
以渔民生活为底色
脚踩在鹅卵石沙滩上,背靠着斑驳的旧渔船,黝黑的面庞、粗壮的臂膀、嘹亮的号子映衬着碧海蓝天。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在大屏幕上亮相的第一个镜头就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他们日常排练的一幕画面,也是对长海渔民耕海牧渔劳动场景的鲜活再现。
“我们来自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岛村,我们的口号是:号子一声响,喊出闯海情!”镜头一转,11名村民自信地走上舞台。伴随着海鸥捕食的欢快鸣叫,他们操着浓郁的海蛎子味儿振臂高呼——“哎,我说伙计们哪!看那鹰嘴石外面全是海猫子!”“船老大,鲃鱼起排了!”“好!今天咱们甩鲃鱼拉网,咱们打锚,大橹摇起来!”几嗓子一下子就勾住了在场所有人的魂。
领头的“船老大”名叫刘玉来,今年68岁,同时也是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这演的就是我们渔民自己的生活,太熟悉了!”打小生活在海岛上、18岁就出海打鱼的刘玉来告诉记者,“我们岛上管海鸥叫海猫子,它的叫声和猫叫差不多,哪个地方海猫子一多,说明这个地方肯定起鲅鱼了。这是大自然发出来的一个信号。大伙儿就赶紧把锚打起来,喊着号子往鱼塘赶。”
在刘玉来的讲述里,充满了对家乡的挚爱和对渔民精神的坚守。号子里的字字句句,都是浸润着海风和血汗的日子。“在海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号子,没有号子就没有激情。摇橹往渔场快奔和甩鱼是最兴奋最紧张的时候,鲅鱼一甩出来,感觉带钩了就往上拽。和鲅鱼较劲最考验人,终于上来一条,哎,又上来一条,所以就有了‘高门大嗓(哟号号)喊大海(噢噢喊大海啰),一嗓喊得(哟号号)大潮来哎(噢噢大潮来哎),喊得鱼虾蹦高乐哟,喊得富贵花盛开’。”他说。
一人喊号、众人相和,齐心协力讨生活。参与表演的11个人中大都是中老年人,最大的76岁,渔民号子的韵律和内涵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海岛人,不会说风浪大就不出海了,与风浪搏击是我们独有的浪漫。这股子闯劲就是长海号子的底蕴。”刘玉来表示。
《喊海》唱响了渔家的气魄与大海的豪迈,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对长海渔民生活和大连海洋文化的深刻萃取。长海号子不是舞台上的凭空创造,而是劳动人民最真实、最生动的艺术表达。展演现场点评嘉宾、一级作词克明这样评价:“这个节目看得我热血沸腾,让我想起了18岁时在林场喊号子伐木的场景。这才是真正来自于生活的、了不起的艺术!这才是村歌嘹亮的源头所在!”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表示,真实的力量往往最打动人,如此原生态的表达充满张力,呈现出乡土文化独特的审美征候。
源于责任——
“让千年号子穿上时代的红腰带”
从内蒙古的展演现场返辽,刘玉来就带领团员们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的排练。“伙计们攒足劲儿,把高潮给推上去!咱们十几个人要喊出100个人、1000个人的气势来!”9月1日上午,长海县海洋岛渔场开渔节开渔仪式上,《喊海》的号子再度响起,红腰带随着海风肆意飞扬。围观的乡亲们也禁不住随声相和,更有稚嫩的童音夹在粗重的吼声里,分外动听。
“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让更多的人知道长海号子,了解长海的美!”抹一把头上的汗,抚了抚起伏的胸膛,刘玉来这样说,语气里充满了身为海岛人的文化自信。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长海号子已从大海深处的劳作中转向更广阔的精神舞台。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抢救珍贵历史资料、长海号子进校园、建设保护传承长海号子基地等举措,长海号子已成为当地一张醒目的文化名片。作为活跃的民间文艺团体,以刘玉来等兄弟六人为核心的刘家文化大院接起了传承长海号子的接力棒。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成立于2019年,现有成员30余人。“说实话,刚开始没有市场,这么多年我们靠着情怀去坚持,希望为宣传家乡多做点事。让号子传得越远越好,传到全世界去!”刘玉来坦言。
如今,创新性发展中的长海号子真正成为承载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大长山岛渔家风情旅游节、小长山岛夜景灯光节、广鹿岛马祖文化旅游节、獐子岛镇渔民节……长海县每个岛的节日舞台上都有他们的号子声——用的是乡音方言,唱的是身边事。从长海小城“喊”到全国展演的大舞台,雷鸣般的欢呼与掌声证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源于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这份共鸣,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30岁出头的刘增华是刘玉来的侄子,也是艺术团年轻一代的代表。《喊海》夺得桂冠后,他兴奋地写下藏头诗:“长帆破浪贯云川,海啸龙吟敕勒寒。夺月争辉惊四座,魁星耀野照雕鞍。声裂碧霄传古魄,动摇鄂尔多斯滩。九霄雷鼓渔魂炽,州共潮歌万姓欢。”他说,自己忘不了2012年冬的那一幕,爷爷以枯瘦之手倔强挥动鼓槌,在弥留之际传授维系家族与大海魂魄的出海鼓点,“如今,这烙印血脉的旋律仍在后代心中回荡。要让长海号子永远传唱,就必须以舞台为舟、以创新为帆:通过现代艺术形式提炼劳动符号的精魂,让大橹化作勇气图腾、红腰带舞作生命长虹;借音乐剧的澎湃声场和数字技术的沉浸体验,在年轻一代心中擂响超越时空的生命节拍。我们要让千年号子穿上时代的红腰带——唯有如此,闯海人的灵魂才能从博物馆标本柜中破茧,在更辽阔的海域永生。”
源于“开门共建”——
专业力量甘当“和声”“绿叶”
“这些渔民大叔太给力了,大夏天每次排练都汗流浃背的,但他们从未喊苦喊累。他们身上那种为传承非遗而坚韧执着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毕竟是非遗作品,展现的是质朴浓郁的生活气息,演员表现越真实越好,还要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在舞台上,这是最大的挑战。”指导老师、大连舞蹈家孙慧介绍,展演节目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个号子,对于演员而言,压力是肯定有的。“但他们一站到舞台,张力十足的喊声响起,那感觉我就知道成了。我在台侧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不一样的号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她的声音里带着自豪。
“村歌嘹亮”主题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联合主办,是“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也是优化文化供给、基层文艺帮扶的成果展现。展演前期,省文联选派经验丰富的文艺志愿者与参演节目“结对子”,深入排练一线,从编排思路的优化、表演技巧的指导到舞台呈现的完善,为节目进行打磨提升。在动作细节上,针对拉网、摇橹、系缆等最能体现渔民劳作精神的核心动作符号进行指导,使表演更加干净利落、富有力量感。“为辽宁非遗艺术传承助力,我们愿意唱好‘和声’,当好‘绿叶’。”这是身为文艺志愿者的孙慧此次最大的感悟。我省参演的另一支队伍——抚顺市五韵芳华合唱队演唱的《关东女人》同样出彩,凭借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喜提“幸福好声音”。歌声里的泼辣与温柔,是关东大地最动人的注脚。
“这一活动为我们观察‘乡村自己的文化怎么建、有啥用’提供了鲜活样本。从创作机制到社会功能,村歌的实践清晰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朱洪坤认为,这种协同机制证明:乡村文化“自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门共建”。村民提供文化内核,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两者结合才能让乡村文化既“接地气”又“有活力”。
“《喊海》这样扎根于乡土的作品充溢着对家园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礼赞,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归依。文化的生命力,既在守护历史根脉的定力,也在面向未来的创造力。这也启示我们,坚持以地域文化记忆为根,以守正创新为手段,发挥基层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形成有根有脉、不断生发新枝的文化形态,让优质文化资源深深扎根基层沃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