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辽宁省第四期杂技骨干人才培训班丨研讨交流:如何提升辽宁杂技原创力
来源:省杂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7-15
  7月10日晚,辽宁省第四期杂技骨干人才培训班开展学员研讨。学员们围绕“如何提升辽宁杂技原创力”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从杂技创作、杂技教育、杂技表演、杂技研究等角度分享了各自观点与心得,为我省杂技事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由中国评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杂协副主席尹力主持。
  现摘编部分学员发言观点如下。
  朱思念(省杂协理事、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演员)
  艺术创新是提升杂技原创力的关键。魔术表演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艺,更要勇于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和手法,魔术艺术创新发展离不开魔术师的创造性思维与进取精神。参演杂技剧《先声》时,我将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情感体验融入角色理解,从李春燕导演的指导中学习到了将杂技、魔术表演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方法。
  吕萌(省杂协理事、大连杂技团有限公司编导)
  以大连杂技团创排的滑稽节目《行行行清洁队》为例,可见杂技滑稽在传承传统艺术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一方面,传承发扬传统滑稽艺术的表演技巧与叙事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与文化特点创新表演形式与内容,可将喜剧、脱口秀、小品手势、手法融入滑稽杂技表演,吸引年轻观众。
  赵羚榆(省杂协理事、锦州市杂技团演员)
  本次培训为辽宁杂技未来发展明确方向。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指引、杂技滑稽艺术演变、杂技剧编创探索及创作评价标准,展示了杂技艺术不仅是技艺表演,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聆听专家授课,不仅收获专业知识,还对杂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更坚定了从事杂技事业的信念。
  李永成(辽阳市杂协秘书长)
  省级非遗杨氏古典戏法拥有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时代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我作为传承者深感肩负重大责任。未来工作中,将以此次培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指导,持续提升自身艺术造诣,创作具辽宁地域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富有时代精神的杂技作品。
  沙文硕(省杂协理事,沈阳镜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导演、演员)
  策划魔术秀时,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制作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作品。探索魔术与戏剧结合时,我发现互动魔术多依赖语言交流,便实践不借语言、通过肢体动作互动的设想,收获了意外成功。追求原创性时,将魔术或杂技作为元素融入其他艺术形式,可催生新颖的优秀节目。而出现不兼容时,再寻找适配方法,还能激发更多创新方式。
  乔新慧(大连艺术学校杂技科教师)
  增强辽宁省杂技艺术原创力的策略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吸纳多元意见与创意,借集体智慧拓宽杂技创作视野;二是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用理论指导节目设计编排,融合二者是孕育佳作的必由之路;三是创作素材要根植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为杂技艺术注入新活力。
  左晓丹(省杂协理事、沈阳民族艺术学校杂技科科长)
  增强辽宁杂技艺术原创力,需重视杂技人才培育。目前辽宁省存在杂技学员招生难题,这与杂技训练强度高、就业领域单一、学历教育受限有关。因此,希望能制定实施针对性政策,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为杂技事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推动杂技艺术持续进步。
  马俊(省杂协理事、沈阳嘉瞳杂技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杂技经营者视角看,提升辽宁杂技原创力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倡导跨界思维,通过杂技与其他艺术融合、与不同团队交流合作,从人文角度深挖杂技艺术内涵,增添表现形式的可能性;二是拓展市场渠道,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提升杂技艺术,吸引观众,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坚守从业者初心,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从业者投入精力和情感,促进杂技艺术创新进步。
  任莉(省杂协理事、沈阳市杂协秘书长)
  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必须重视新一代从业者的身心健康。提升杂技艺术原创力,也应重视对杂技人才的科学训练与培养,对杂技演员尤其是杂技学员的身心健康予以充分关注。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融合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与支持。
  施春妹(省杂协理事、锦州市杂协秘书长、锦州市杂技团党支部副书记)
  杂技创新需兼顾技术运用与情感传达。技术上,借助舞蹈、戏剧和现代道具构建独特意境,让更多艺术形式服务杂技,使杂技表达更多元;情感上,注重结合人物情感与时代精神,以杂技为载体传递优秀故事,引发共鸣,传达健康价值观。此外,要积极与国内外杂技团体、艺术家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创新理念,拓展视野、激发灵感。
  钱莹(省杂协理事、沈阳市艺术学校杂技教研室副主任)
  杂技艺术创新需重视人才传承培养。若无传承者,技艺再精湛也难维系,所以创新应基于传统技艺传承。因杂技学员面临升学和职业选择压力,很多家长让孩子准备学业考试,致使杂技招生困难、人才流失。希望未来构建畅通的杂技人才培养通道,让学员摆脱升学与就业顾虑,全身心投入杂技艺术学习。
  董艺(大连民间艺术团演员)
  参与学习培训能够增强新文艺群体的专业性,帮助大家在面向群众和基层的表演中应用先进理念与形式提升作品质量。我特别期待能编创出融入中国特色与传统符号的小丑滑稽节目,以提升辽宁杂技原创力。
  李诺亚方舟(省杂协理事、辽阳市杂协副主席)
  增强杂技艺术原创力,一方面要基于对杂技事业的深刻认同和内在驱动力,推动优秀作品与理论研究创新升级;另一方面要深入杂技艺术本质与文化内涵,构建对其美学价值和技艺传承的深刻认同,以此为基础推动杂技理论发展。
  关婷元(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杂技剧《先声》是辽宁杂技原创力的生动体现。这部作品扎根历史、深入生活取材,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还与时代接轨,用立体多变的舞台形式呈现技与剧的深度融合。艰苦历史与悲壮精神借高难的杂技技艺在舞台上直击人心,“戏中戏”魔术表演和“中性面具”群舞等推动杂技剧向多元融合舞台剧迈进。
  范译鹤(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提升辽宁杂技原创力,理论创新很重要,应在重视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一方面,提升原创力,既要开掘、构建新理论体系,也要重视“发现”,要对辽宁杂技进行史料挖掘与历史溯源,从“扎根”角度进行挖掘;另一方面,理论创新要坚持“适配性”,避免生搬硬套,以实践为基础构建符合逻辑和实践经验的杂技理论,促进辽宁杂技理论原创力发展。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