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辽宁日报关注丨让“素人”盛放成朵朵“小梅花”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4-30
  核心提示
  勾画油彩,吊眉勒头,萌态十足的娃娃脸瞬间变得神采奕奕……4月20日一早,阜新煤矿工人文化宫后台便挤满了戏曲娃娃。“想到要跟偶像同台表演,心就激动得怦怦跳。”10岁的“素人”选手郭铭玉说。
  这是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阜新市委宣传部、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9届辽宁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以“童心传薪火,梅香满辽沈”为主题。“不拘一格”是本届展演的一大特色,不必通过层层组织筛选即可自由报名参赛,让更多“素人”选手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开放报名通道后,共征集上来117个作品,47个为自荐,其中有14位业余组“素人”最终获得“小梅花”称号。
  这是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阜新市委宣传部、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9届辽宁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以“童心传薪火,梅香满辽沈”为主题。“不拘一格”是本届展演的一大特色,不必通过层层组织筛选即可自由报名参赛,让更多“素人”选手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开放报名通道后,共征集上来117个作品,47个为自荐,其中有14位业余组“素人”最终获得“小梅花”称号。
“小梅花”们和梅花奖得主马佳共唱的《梨花颂》,赢得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喝彩声。受访者供图
  降低门槛,敞开大门
  只要有热情,“素人”也可来报名
  3月24日,本届“小梅花”推优选拔活动甫一启动,省剧协的电话便被打爆,“孩子刚跟老师学了一年,可以以个人身份报名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家长的声调都兴奋得拔高了几分,“太好了,机会难得,让孩子去省赛上闯荡闯荡。”
  作为我省一项重要文化品牌,“小梅花”推优活动走过了28年,旨在传承戏曲艺术,促进美育教育。本届可谓花样翻新、创意十足——首次省市联办,将“擂台”搬到了省城以外的城市;首次向社会开放个人报名通道,打破了以往主要通过各地剧协和专业院校选送的传统机制;摈弃了视频推优的普遍做法,首次采用“现场评审+展演”双轨制,由国家级戏曲名家组成的高规格评审团对参选作品进行两轮遴选,边比赛边点评;首次以室外广场和室内场景化舞台结合的方式展演,增强了互动感和体验感。种种新举都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名家的带动效应促进戏曲的传承发展。
  “为鼓励大众参与,本届推优活动不设定报名数量要求。”《关于开展2025年度辽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推优活动的通知》上特别标注了这一条,而且允许自荐报名。省剧协甚至把通知广泛发布在各市戏曲爱好者的微信群,可谓遍撒“英雄帖”。“妹妹,属于你的机会来了!你就唱最拿手的《谢瑶环》!”从事音乐艺术的郭洺金偶然在沈阳一个戏迷群里发现了省剧协的通知,注意到报名新规则,马上乐颠颠地跑去告诉妹妹郭铭玉。郭铭玉是辽沈一校三年级的学生,在兴趣班学评剧一年多,未曾正式登台参加过戏曲表演。在姐姐的鼓励下,她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参赛了。
  报名的踊跃程度让人惊叹,仅仅半个月,省剧协就收到117个作品的申报材料,包括京剧、评剧、昆曲、黄梅戏等多个戏曲种类,总数比上一届翻了一倍多。选手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16岁。“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推出人才。”省剧协秘书长刘振国表示。
  即演即评,不怕亮丑不怕批
  “名家请进来,孩子走出去”
  经过专家组初选,50个作品进入复评。4月19日,这50个孩子集聚阜新,拿出最饱满的状态参与角逐。而让他们惊喜的是,台下评审席上坐着的都是戏曲界的大家——冯玉萍、剧文林、李东风、马佳、郝士超……既有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梅”得主,也有号称“当今中国青年第一武生”的艺术家。高水平专家的集体坐镇,让现场星光熠熠。孩子们摩拳擦掌,恨不得把一身本事都亮出来。
  “姐,评审老师夸我唱得不错。”郭铭玉比赛后兴冲冲地奔向姐姐。“虽是作为‘素人’选手第一次参赛,妹妹一点儿不怯场,在专家指导下表现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郭洺金很是欣慰。
  每看完一个作品,评审组即当场给予中肯的点评。“小姑娘扮相好,嗓子也好,台上偶有闪失也是正常的。”面对因失误差点儿哭鼻子的“素人”小选手,梅花奖获得者、黑龙江省京剧院院长马佳说。“把名家请进来,是为了将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我们不怕亮丑,受到批评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省剧协相关负责人如此解读现场专家点评的意义。
  每每看到一个好苗子,评审们就禁不住喜上眉梢。那份惊喜,是对中国戏曲后继有人的笃定。复评现场,沈阳12岁选手张祖瑞以利落的身段表演了《林冲夜奔》,同样以《林冲夜奔》作为拿手好戏、一举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的“大武生”郝士超在评审席看得心花怒放。刘振国注意到了他的表情,趁比赛休息间隙把张祖瑞拉到了郝士超面前,这一举动不仅圆了小选手与偶像相见的梦想,更促成了手把手面对面的悉心指导。
  大小“梅花”共舞
  以创新思维推动戏曲传帮带
  4月20日的展演暨颁奖活动,处处溢满馨香。舞台上梅花簇簇,“大梅花”与“小梅花”们共舞,体现了传承之意。导演组对进入复评的50个节目进行了重新编排,让选手们都有上台亮相的机会。
  当京歌的旋律响起,台侧,铁岭圣慧少儿京剧班76岁戏曲老师姚庭儒望着正展示腿功、毯子功的15个京剧娃娃,激动不已。“那天刷朋友圈看到了通知,赶紧给孩子们报了名,没想到竟然一鸣惊人,我们这个节目是‘素人’选手最多、得到的欢呼声也最热烈的。搞了一辈子京剧表演和教学,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姚庭儒说。
  “戏曲最重要的是精气神。孩子跟老师一样把眼珠瞪起来,把嗓子打开,尤其注意脚底下翻身和耍枪的时候要稳。”上台前,评剧表演艺术家宫静一个劲儿地叮嘱7岁的张笑婉。此番,她携手三个学生表演《穆桂英挂帅》,虽然已经77岁,她跑起圆场依旧身轻如燕,耍起花枪威武帅气。沉稳的表现给孩子们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学生们无一出差错,完美完成了表演。“这些是从三四岁开始跟着我学的,我的信念是活到老、教到老、唱到老,为评剧奋斗终生。”
  作为专业组的代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的学生们表演的戏曲联唱《梅花朵朵戏韵扬》将现场气氛推入新的高潮。他们以拿捏到位的情感表达、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精妙的表演,展现了超群实力。
  本次活动不仅注重戏曲技艺的传承,更强调艺术创新与开拓精神,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为辽宁文化品牌建设注入蓬勃活力。总导演邵迎华表示,活动以全民参与、互动创演为特色,旨在打破圈层壁垒,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搭建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交流平台,既为传承与传播戏曲艺术开辟新的赛道,也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力与感染力。
  “辽宁的这届小梅花推优很有特色,平台很高,邀请了很多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到阜新,边赛边评的赛制对选手来说是一个学习提升的绝佳机会。戏曲年轻化是一个趋势,从娃娃抓起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创新思维,我觉得这类活动可以一年不只搞一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融入进来。”马佳高度评价本届活动。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展演尾声,小演员们手持梅花,高声呐喊。台下的名家、老师和家长们都湿润了眼眶。古老的戏曲正在一代代戏曲人的呵护和传承下,生出新的花蕊。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