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谈体会丨孙晖:立足传统文化,探索视听艺术的创新表达——《候鸟的旅行箱》的美学关照和视听构建
来源:省视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06
编 者 按
3月5日,随着《候鸟的旅行箱·惊蛰》上线发布,这部总计24集的系列微纪录片成功收官,结束为期一年的播出季。通过节气和候鸟以视听艺术讲述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该系列片在国内是首创。
《候鸟的旅行箱》作为辽宁省文联文艺创作生产专项资金资助、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推出的精品力作,在我省创下单一题材多项影视作品传播纪录:是连续发布周期最长的系列作品;是境内外全媒体发布端口数量最多的作品;是单集在境内外网络社交媒体单个平台点击播放量最高的原创作品。
主打新媒体兼顾传统电视端的《候鸟的旅行箱》,多语种传播了文化中国、生态辽宁,持续讲出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故事,实现境内外“出海破圈”,在播出季,已获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及省级机构举办的多个创优奖项。
提高文化原创力需要更多创新实践,作为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参与创作的系列片,该片总导演孙晖就创作路径进行了专业解析。

立足传统文化,探索视听艺术的创新表达
——《候鸟的旅行箱》的美学关照和视听构建
孙 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遵循,彰显了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浓缩了中国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内涵。
《候鸟的旅行箱》是本土原创,核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
24集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得到单独“注释”,72分钟的总片长使它既有解读空间又不乏观察视角,而笔力深厚的文案兼具文学和哲思,强化了整部作品的文化观感,这种观感落定于真实影像,实现了从虚到实的合二为一,使作品散发出独有的人文气息,也使《候鸟的旅行箱》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文化界面丰富、艺术调性独特。
纪录片以真实影像为基础,这部作品以真实的自然为表现底色,在文艺和哲学气息中,观察和记录了二十四节气自然状态,并以视听语言讲出关于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故事。
《候鸟的旅行箱》尽管1集片长只有3分钟,将单集称为短视频未尝不可,但我始终认为,品类上它还是属于纪录片。既然是纪录片,《候鸟的旅行箱》一定具备纪录片才有的视听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意味着,看到和听到的,是逻辑一体的,是相互成就并且能生发出一种新的赏析体验,但让抽象的文字所产生的感觉和情绪能艺术性地呈现画面感,并不容易,至少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需要极高的剪辑技巧。
在剪辑上,这部作品充满了多重艺术构思和追求。
《候鸟的旅行箱》的镜头大体分两类,一是自然景观,二是候鸟生态。想象一下,两类镜头在剪辑中不时交叉,在时间线上,与文案解说彼此呼应并不断碰撞行进,直到完美匹配,这种匹配必然产生闪烁强烈的视听体验,是情绪共鸣的关键所在,于是,原本以节气和自然为表征的视听语言,在对时令的吟诵中发出对生命的感悟,在云布风动莺飞草长中,展现的不再是单纯的时节和气候,而是大千世界的命运与共,是“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单论剪辑特效,这部作品只用了最基本的叠画,很多是镜头硬接,几乎没有炫目的包装,其实,镜头本身如能传情达意,朴素的剪辑反而更能体现镜头语言最本真的艺术魅力。
纪录片是艺术创作,体现了细节艺术。
在《候鸟的旅行箱》的视觉包装中,色彩被视为传递情感与烘托氛围的独特语言。整部作品的片头片尾以春绿、夏红、秋黄和冬蓝为基础色调,在这个基调上,主创团队依据中国传统的配色体系,对各节气色调进行了深度挖掘,比如立春就选用了萌黄,大暑选用了燕脂红,秋分是唐茶色,立冬是白群色,24个节气24种颜色,视觉上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格调,体现出“目击而道存矣”的传统理念。
4K超高清画面离不开后期校色,面对不同机型、不同场景、不同光线造成的巨大差异,主创团队除了逐帧进行技术参数的校正外,还从镜头还原度、感光度等方面注重光影的艺术效果,比如,为了突出春天的季节特征,就通过调整色温、饱和度等参数,让绿色更加鲜嫩明快,以此营造万物复苏的清新氛围,形成与节气文化相映照的视觉语境。
艺术表达需要想象力,《候鸟的旅行箱》同样如此。
系列片50多段音乐全部为原创,这些音乐基本由交响乐和电子元素组合而成,或者开阔大气,或者温婉细腻,它们的结构风格与文案一体,对镜头刻画、剧情推进、情绪渲染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对音乐的配器上,主创团队进行了匠心独运的设计,塑造出24节气既相互连贯又鲜明独特的曲风,竹笛、琵琶、中国大鼓等民族乐器的加入,给作品标记了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钢琴、大提琴、黑管等西洋乐器的出现,则使纯粹的中国题材在国际传播上有了开阔的视听领悟空间。
我们希望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打磨并且经久弥新的作品,但优秀的内容创作从来没有容易过,想象和现实之间,隔着千山万壑,好在,主创团队在本土原创中历练成长,在持续的专业追求中不再畏惧山高路远。
孙晖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纪录片导演、《最美大连行》栏目制片人,高级记者。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辽宁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劳动模范。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代表作:纪录片《稻乡澎湃》《田野传奇》《黑脸琵鹭》《来宝沟》《烟火乡国》《候鸟的旅行箱》等,所有作品均实现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