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创作体会丨迎接全国美展暨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油画、中国画)部分作者创作体会(二)
来源:辽宁美术家协会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6-07

  5月18日上午,迎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暨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油画)在盘锦市辽河美术馆隆重开幕,省美协征集并整理部分作者创作体会,与大家分享。(排序不分先后)。

李欣欣《铃声远去》

  余久未还乡,今偶归之,儿时田间阡陌、稼禾菜蔬、园舍炊烟、耕作器具又入眼帘,憾我心魄,每每思之念之,总有万千离绪!古云:“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国万两金。”万千滋味尽在其中矣……是日,书斋静坐,遥望窗外漫天飞雪,心绪难平,乡愁骤起,忽有不写难快之感,遂兴寄挥之,实乃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是也,以思乡之心牵国运昌盛之梦,是余至真之情耳!

  这幅画创作起因,是我一次乡下采风的际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户农家保留较多原始状态的院子,在不太起眼儿的柴房里,墙上挂着一串马铃和马鞭鞍辔肚带,几乎是全套的驾驭马车的东西,保存完好,感觉像是刚刚从车马上卸下来,甚至带着拉车的马儿骡儿的体温,尽管上面已经着落了些灰尘。我的眼光再也挪不开了,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拂去积尘,用指腹去细腻感受那些过往的痕迹,马铃叮铃,把刚刚远去的年代重又唤了回来。

  我们家乡把马车习惯称为大车,这可能是出于人们对它的心理定位。过去许多年,大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个时代,就是赶着大车过来的,人民公社、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我们才来到新时代,乘上了复兴号高速列车,印象深深、感动深深。

  我在油画上一直致力于超写实创作,这次更精细于笔触,调色濡毫,点擦线拉,每一处细节,都当是对光阴的感激眷留。在色调上,斟酌的是灰白,我想表现出一种历史里的沧桑,更想强调着现实里的真切和永恒。这幅画我画了整整两年多,躲进小楼,油彩芬芳,让我能专心并沉静,面对着笔下那因为我而逐渐清晰的历史遗存,越来越能感受到凝望中的深刻,好像,所谓永恒就应该发生在这样的观照中。

  《铃声远去》,远去的铃声更值得用心视听。

谭昌红《雪霁春回亦乐哉》

  “雪霁春回亦乐哉,棋轩正对小滩开。翩翩飞鹭真吾友,肯为幽人一再来。”这是我喜欢的一首诗,幸运的是南宋陆游的诗意终成眼前美景,于早春喜遇晚雪,雪落枝上,华茂春松,针叶于青黛中泛出晴翠,积雪于晨光中透出绯紫。几只苍鹭想必和我一样,为这美景倾倒,翩翩起舞,婉转幽鸣,良禽翼下生风,卷起纷纷细雪,流风回雪,轻云蔽日,我被这绝美瞬间打动,也萌发了创作的初心,日子越久、念头越炽,最后到了不提笔就寝食难安的地步。几易其稿,最终将胸臆于纸上安放。

  构图力求平中有变,用色力求浓淡相宜。用线力求刚柔相济,用心力求从容平和。可很多时候都是力不从心,最终还是回归笔随心动,意在笔先。这世间万物有灵,唯有至真至纯才能鲜活感动。这纸上气象万千,唯有回归黑白浅素才能铅华洗净。创作基调确定以后,然后以钉头鼠尾、铁线游丝、琴弦柳叶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勾线方法,表现青松春雪的遒劲柔软,苍鹭羽翼的锦缎质感。设色以黑白灰为主调,再以浅绛柔黄松绿稍做点缀,以素雅明丽禅意,表现松、雪、鹭的仙姿野逸。创作主旨就是感谢这些大自然的舞者,感谢生命中的诗意与感动,感谢烟火尘世馈赠给我们的优雅与和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画家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创作的过程苦乐参半,却让我们蜕变重生。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笔行纸上的日子里,所有的神思喷涌都是遵从内心本真的指引,即便历经风雪,也要优雅地飞翔。

盛年红《静海渔歌》

  《静海渔歌》是一件以渔民劳动场面为主体,渔港渔船场景为背景的主题创作,是一幅讴歌劳动人民与幸福生活的写意中国画作品。

  我出生和生活在北黄海渔港小城,对渔民生活情深感切。渔民们常年与大海、风浪和阳光为伴,其性格豁达开朗,乐观真诚,朴实厚重,所以作品创作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是饱满积极、高昂充沛的。

  近些年,在渔船"木改钢"和正规捕捞的政策扶持下,渔民生活蒸蒸日上,渔船高大威武,因此我选用了写意山水的表现手法来画渔船。千百艘大船归港后的场景是大气磅礴,似层峦叠嶂。我主观省略了具体船上物件的刻画,着眼于渔港整体壮美气韵,选择黎明时间,寓意渔民生活迎来美好!渔船归港后,最感人的是渔民工作收获场面,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喜悦的笑声,热闹的吆喝,就似快乐热情的渔歌。因此用中国写意画技法来表现这幅《静海渔歌》,轻松奔放,流畅自然的线条交织成欢快韵律。这样的渔歌!如此画,是我有感而发的。这是一幅自己很满意的作品,真切地抒发了我对渔民幸福生活的祝愿和赞美!

  《静海渔歌》的创作历时一年有余,这其间无数次去码头观察写生,与渔民交流,草图方案画了几十幅,却丝毫没感觉到乏力!因为我与渔港和渔民有了共鸣,收获同希望让我像一位快乐的渔民,心中唱起渔歌!

张乐帅《陇上踏歌行》

  几年前去陕北采风,路上遇到准备去巡演的车队,十几辆车上载着龙灯、旱船,坐满了化好妆、穿好民俗服饰的表演者,十分欢庆,这个场景吸引了我,此次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此。

  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题材已有太多人画过,也有很多相关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大都是表现正在表演的场景,印象中还没有人画过路途中的秧歌队,于是便决定创作一幅路途中尽显丰收的喜悦,传达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秧歌队。

  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以几何化的归纳为造型语言,重视空间形体结构和色彩装饰,进行了个人油画语言的探索,进一步强化色彩关系的鲜明与对比,构图的配置注重画面整体的对比与变化,保留了写实油画的空间、结构、形、色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民俗,描绘出中国人记忆深处传承千年的浪漫。

  作品完成后,给作品起名时想起了南宋马远的《踏歌图》,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很多专家认为“踏歌”是“秧歌”的前身,“踏歌”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活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踏歌”即随着歌的节奏,脚踩拍子,边走边唱,且歌且舞。《旧唐书·睿宗本纪》里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元宵踏歌活动在盛唐时期似乎已经成为惯例,民间踏歌经常出现在各种祝节活动当中,民间就有在新春之际“踏舞”纳吉之俗。便借用马远《踏歌图》的题跋:“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为题目。

王福顺(王学东)《眺望》

  漫步在这时光里……天马行空的戏码不断地上演,思考、漫步间,时光在慢慢地流淌,渐渐陷入自己无止尽的思绪里。记忆,恍恍惚惚飘然不定,然而恍惚里却常会凸显出最难忘的瞬间。我近年来创作的“漫步时光”和“眺望”系列作品,描绘的是一种类近于山水画样式的室内风景,绘画中也逐渐出现了生活化的人物。

  我的绘画追求一种源于记忆的意象表现风格。闪回的记忆片段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被整合进了主观的意象表达中,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激发我灵感的图像,通过联想、置换、解构纯化画面的形式,剔除那些不必要的视觉干扰。因此画面上的人和物本身并不重要了,成了笔墨的情趣,成了视觉的起点,由此引发了无穷的视觉兴趣和情绪涌动。都市的发展与建设虽然给了城市多样的面貌,但是都市的生活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活在此中的人,因为有了人才使得都市具备了生气、精神和活力。所有的都市风景皆是人化的风景。这些图像拼合出我对环境、存在、艺术、人生新的理解和思考,一切都处在一种新异的变化中。我的水墨作品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以日常生活的场景和都市为载体,重新解构了城市的繁华景象、五光流色的夜晚、川流不息的时光。使它承载了某些物象、某种记忆、某个片段,传达出一种孤独、静谧的气息。回到水墨语言本身,我的作品手法并非传统水墨以书入画、笔笔写来的方式,而是以西画为基础采用西画的观察方式与塑造手法进行表现。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来演绎全新的水墨意象。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