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创作体会丨迎接全国美展暨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油画、中国画)部分作者创作体会(一)
来源:省美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5-31

  5月18日上午,迎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暨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油画)在盘锦市辽河美术馆隆重开幕,省美协征集并整理部分作者创作体会,与大家分享。(排序不分先后)。

秦焕爽《希望的田野》

  关于创作收白菜的题材,我思考了差不多10年,准备了差不多10年,如今完成,心有所感。

  2013年10月,携画友于辽北铁岭周边乡村写生采风,偶遇农民收白菜之情景,场面热烈、气氛欢愉,遂参与其中,同收同乐,现场收获了很多友情,也搜集了很多素材。10年之间一直构思,经常回味,虽费力劳神,几易其稿,终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到来之际确定了构图,完成了创作。

  画面构图力求方正饱满,人物前后穿插主体突出,白菜几何分割勾连有序,远景村庄掩映虚实相兼;画面色彩总体绿调为主,明绿暗绿粉绿嫩绿相合相融,兼有红紫穿插其中相辅相补,浓墨重黑铺陈其后相生相衬;画面技巧坚持守正创新,虽传统用笔用墨,亦创新用水用色,勾线秉持起承转合粗壮有力,上色要求勾皴点染全面推进。在画面整体和谐统一之下,我着重对人物表情进行了深入刻画,既表现其岁月沧桑,又强调其丰收喜悦。我所想象的最终画面效果应该是既有国画之静美,又有色彩之深沉,既有乡情之浓烈,又有土地之厚重。如今重新审视这张作品,虽有不足,亦近我心。

  自创作以来,我一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前创造了大量以插秧收稻为题材的作品,如今题材虽稍有改动但情感不变,吾土吾民,吾心向之。

张阳《龙湖冬月》

  《龙湖冬月》是我冬捕系列作品的延续。冬捕作为东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近千年历史。因冬季捕鱼易于保存、易于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捕捞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进入腊月时节天气最寒冷时期,也是冬捕活动开始之时。冬捕汉子们,不惧风雪、不畏严寒,忙碌在冰冻的湖面上。正是这些场景和他们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勤劳淳朴的精神感染着我。这些年我一直努力探索如何表现冬捕汉子的生活状态,如何做到画面有感情、有创新、有深度,如何展现新时代劳动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

  该作品取材于沈阳康平卧龙湖,表现的是几位冬捕汉子在深冬腊月,不畏严寒互相协助的破冰捕鱼场景,他们有的专注劳作、有的看向远方、有的表情洋溢着快乐和喜悦。为了展现冬捕汉子不辞辛苦的伟岸形象,画面以冷色调为主,采用横幅稳定式的构图。我有意地加大了人物比例,加强了鱼身的色彩。用冷色的背景和高大主体人物做强烈的对比,使其色彩上丰富而统一。作品采用写实表现的手法,注重形式的美感、形体的准确,并对其进行有机结合、调整、删繁就简的主动处理。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强调中国写意精神,注重笔触的书写性。自由的笔触和具象的造型结合,突出画面的冲击力,实现中国写意精神与西方传统油画的融合。充分展现东北传统的冬捕活动场面和冬捕汉子的劳动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往和憧憬。

郑美秋《归》

  大草原上骑摩托车的夫妇带着他们的狗,顶风冒雪地飞奔在回家的路上。温暖的黑牦牛帐篷里,炉火上热着的食物和酥油茶、精美的羊毛卡垫,仿佛都在等待着回家的人。每逢佳节,思乡的游子们都归心似箭,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小家庭盼团圆,祖国统一也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到祖国怀抱。基于这个立意,我用半年时间创作此画,名称为《归》。

  画面元素既追求精简,也突出主题与立意,在视觉上力求精美夺目。所以,我采用时空重构的方法将主体人物居中,黑牦牛帐篷做衬托。帐篷内的卡垫、炉子、茶壶安排在帐篷外,用透叠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平面。起稿几经修改,力求线条精炼有力。支撑起帐篷的木杆和绳子以及经幡的纵横交错,使画面有向外的张力。

赵岩《时光之城》

  《时光之城》这幅油画作品,以静物题材为载体,运用具象写实的创作手法表现虚拟的想象空间,从而展现作者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描述和体验。

  中国人聪明肯学,知识不断增长,构建起一个科学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兴起,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蓝图美好绘制。中国人是勤劳的民族,脚不停歇地奔忙工作,用汗水换来幸福生活。构建我们这个人类社会的基础,那便是“知”与“行”。基于此,《时光之城》这幅作品的创意和构思就慢慢形成。

  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画面主题,是我近年来一直探索的创作方向。这幅画的画面背景中,我用高中学生的课本和题集垒出高楼,而在这些书本中,我刻意摆放了一本北大陈来教授著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这本红色封皮的书,一是为了与车模的红色呼应,二是暗示“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核。这书城就是知识积累创造现代化文明的寓意。人只有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创造世界。画面中间静物台上的车模,都是我近几年来搜集的国产汽车或合资车的模型。红色卡车上的“平安”字样寓意着作者对车辆行驶安全的期盼。现代化的城市,各种车辆的模型在玻璃模拟的街道上能折射出当下这个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

  最后在画面的构成上,我引入了画室南窗阳光照射在静物上,这束光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也把平凡的静物赋予神圣感。在白布上一大块白色的光和背景书城分割的小光斑,让我联想到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在具像表现里掺入了抽象意味。而最终,也让时光锁住了这座微缩之城,更是定格了这个美好时代。

李洋《此心安处》

  余生于辽中县南郊之永丰村,自幼酷爱书画,四十余年墨染初心,华年不悔。舞象之年,赴省城求学问艺,自此客居至今。虽经年穿行于高楼大厦熙攘喧嚣之中,内心则须臾未离乡土半步,正如东坡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

  盖余所生长关外村野之地,使得传统文人画题材不醉我心,以前贤之手段步趋前贤之题材,皆拾古人之牙慧,以小技而自娱耳!余所心动者,皆北方广袤沃野上之玉米、高粱、青麻、野草等,余命其为“北方四君子”,每每心动之际,应物传神,丹青写照,既回味童年旧忆,又得嗅乡土气息……田间农作风物,异常伟岸倔强,三两一组,万千成片,纵有风雨残蚀,犹以百折不弯之躯,傲然挺立于北方黑土之上,亦似久居于此之乡亲父老,更如座座不朽之丰碑。此乃北方大美之真魂魄也!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