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美术展微评丨以笔墨奏响新时代的乐章——观《新村雪霁》有感
来源:省评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5-31

  编者按:

  5月18日,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辽宁省文联、盘锦市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省美协、盘锦市文联承办的“迎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暨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油画)”在盘锦举办。展览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作为向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礼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汇聚和锻造辽宁美术创作人才队伍,全面展示辽宁美术界近五年来在创作领域的丰硕成果和最高水平,以精品佳作迎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省评协、省美协组织系列微评及部分作者创作体会,对本次展览作品进行解读与诠释,以飨读者。

  以笔墨奏响新时代的乐章

  ——观《新村雪霁》有感

  韩亮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画家石涛的名言,道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则——艺术家的创作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在技法表现上,都应当师法自然、面向生活、与时俱进,并且传达出画家的真情实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新村雪霁》在取材、技法表现与情感表达上,很好的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

中国画《新村雪霁》

  《新村雪霁》是一幅描绘雪后新农村景象及社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恢弘巨制。画面的最下方,是一座矗立在浩瀚大地上的高架桥,桥上一辆高铁列车飞驰而来,宛若一条横空出世的巨龙,飞腾在壮美的山河之上。高铁上方描绘的是高低错落、整齐有序的建筑场景,表现出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农村的上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拔地而起、巍峨雄峻的大山,大山几乎占据了画面中上部四分之三的空间,极富艺术张力与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了雄浑壮丽的山川之美。画中景物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骄傲之情、自豪之感洋溢于画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新时代的认识和感受。

  此画在艺术语言上既具传统特色,又富有新的元素。在空间营造上,画家灵活运用对比的手法——虚与实、淡与浓、大与小、远与近等,塑造出集郭熙“高远、深远、平远”与韩拙“阔远、迷远、幽远”多种空间特征于一身的空间效果。画面中近景处的高架桥与高铁、中景处的新农村、远景处的高山与远山,在形象上虚实转换、在墨色上浓淡交融、在尺度上大小变化、在空间上层层递进,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在笔墨技巧上,画家以工致的笔法为主去表现高架桥、高铁列车、以及新农村的建筑物,使观众可以准确的识读形象;而巍峨的大山则以较为粗放的墨法为主加以表现,展现出开阔宏大的撼人气势。对于山体质感的表现,画家充分运用泼墨法的特点,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表现出山体的厚重感。大山左侧中下部的远山,则以淡墨晕染的方式表现出烟云弥漫的意象,构造出微茫飘渺的意境。

  在色彩表现上,全画以黑白灰为主调,相互呼应、统一和谐。观看《新村雪霁》,留给人最直观的色彩印象便是画面中由黑白灰色调的巧妙运用而呈现出明灭变幻的光影效果。巍峨大山的中部山顶及山腰处白色的积雪在黑灰色山体的衬托下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与大山左侧长条状的留白、新农村建筑物以及飞驰的高铁车身上的留白在色彩上形成了呼应,并且起到了调节整体色调节奏的作用。同时黑白灰的色彩审美与文人水墨山水画的色彩审美一脉相承,显示出传统绘画历史文脉的影响。

  当然此画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取之精粹”,比如新农村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物形象的塑造不够典型化,笔墨表现稍显僵硬。

  作者以画笔为新时代画像——飞驰的高铁象征中国高速发展的速度、林立的楼房象征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巍峨的大山象征着强大起来的中国,这些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个个成就的缩影,是我们迈进新时代的明证。

  “笔墨当随时代”当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画家唯有面向自然与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时代精神,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将取材、技巧、情感融为一体,方能做到佳作迭出、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