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辽宁文艺评论人才高研班暨辽宁文艺发展论坛在沈阳举办
来源:省评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3-11-30


开幕式
  11月25日,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文学院主办、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艺术广角》编辑部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艺发展新趋向:辽宁文艺评论人才高研班暨辽宁文艺发展论坛”在辽宁大剧院举行。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杨世涛,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辽宁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强主持。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负责人赵亮,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辽宁省美学学会会长徐迎新,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波等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省内多所高校与文化艺术研究单位的中青年学者、创作者、评论家及部分省外学者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杨世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辽宁文艺评论界的学术盛会,也是一次文艺评论与创作精英齐聚的多边对话会,我们立足当代文艺发展实际,研讨文艺评论与创作前沿问题,共谋辽宁文艺新发展。我们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借鉴、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切实肩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壮大辽宁文艺评论队伍,推动辽宁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在致辞中强调,好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希望我省的文艺评论家能够结合文艺地域性特征,做好文艺理论的基础研究,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做好主题性活动的学理性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效指导文艺创作,这是确保文艺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坚实保障。
  辽宁文艺评论人才高研班由《艺术广角》主编张立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可扬作了题为《美学原则问题:“在地性”还是“普遍性”——以东北电影为例》的报告,通过对“在地性”与“普遍性”的概念梳理,指出东北电影是在中国电影这个大前提下的一个地域电影,评判其优劣,应以“通约性”为最高标准。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作了题为《格物•性格•闲笔:中国古典叙事传统于辽宁文艺创作的启示》的报告,结合辽宁文艺创作现状,反思省视了当前文艺创作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创作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文艺创作应回溯传统,用传统文化来滋养当代的理论和创作,既要“格物”,更要“动心”。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编审,《艺术广角》特邀副主编冯巍作了题为《建构中的主体性:文艺评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报告,她指出为人民是文艺评论的核心价值观,文艺评论要善于发现文艺作品中的美,引导文艺作品成为自觉的文化形态,而且要进一步提升这种自觉性,让这种文化自觉成为民族形象塑造和人民群众素质养成的积极力量。这些主题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辽宁文艺的发展现状、文艺力量的组织集聚、文艺发展的前景道路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可扬作报告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作报告
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编审,《艺术广角》特邀副主编冯巍作报告
  文艺发展论坛分别由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徐迎新、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亚光、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波和《艺术工作》编辑部主任吴晶琦主持,与会学者崔士岚、张红翠、李娜、谢兴伟、聂子楠、张维阳、冯超等就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艺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论坛主要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艺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新动力及话语更新,优秀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文艺发展新趋向,总结梳理了东北文艺振兴的理论演进,对辽宁文艺发展现状进行整体考察与个案解读,以及对人工智能与文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等。
  第一分会场的专家学者们从东北文化趋势、辽宁文化振兴、城市艺术空间、民间文化、辽河文化传承和优秀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发言。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徐迎新紧扣会议主题,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流及其对美育发展的重大意义。渤海大学副院长张强指出,文化的“在地性”与“普遍性”问题,既深挖了辽宁文化的独特性,又发掘了辽宁文化的普遍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辽宁地域,具有文明的普遍性价值。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李娜提出希望东北文化将在辽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共筑新的美学风范的美好愿景。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的专家学者们的讨论集中在文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未来等领域。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红翠以“气象”“味”和“风骨”等传统文论经典范畴对编剧高满堂的艺术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范例,探讨传统文论对当今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现实意义。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谢兴伟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建设性的建构,特别强调对于人的发展的关注。沈阳大学教师杨欢从舞蹈实践的角度提出中国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特别是民族的舞蹈应该如何传承的问题。青年学者党秋月、宋睿洋、曹家华、潘盈旭等,分别从文学、戏剧、音乐、艺术管理等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与管理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分会场
  闭幕式上,各分会场评议人渤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强、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李娜、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红翠、鲁迅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冯超进行汇报。学者们充分发表真知灼见,提出和讨论了诸多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形成思想交锋,既有对专家报告的回应,也有对不同学科问题的观照,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以及中青年学者的问题意识与使命担当,为辽宁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贡献了学术智慧。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赵亮、《艺术广角》主编张立军在总结中表示,本次高研班的举办旨在为我省的文艺研究学者、文艺创作者、文艺评论家创造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与会学者的热情讨论跨越了艺术门类之边界,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融融烛照下,碰撞出了思想识见的闪耀火花。大家对我省的文艺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必定会秉持着对文艺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探索,勇于开拓文艺相关问题研究的新境界。
闭幕式
全体与会人员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