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中国国歌诞生地”红色文化 ,辽宁艺坛在沈阳举行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3-11-23

会议现场
11月16日,辽宁艺坛聚焦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之“新中国国歌诞生地”在沈阳举行。本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举办。以“新中国国歌在这里诞生”为题,紧扣我省当下文艺创作,我省多位不同艺术门类的优秀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我省文艺发展探寻着更多的创新空间。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波首先介绍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原型素材以及《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的历程。依据史料,《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其原型素材之一正来自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沦陷初期,东北抗日义勇军集合了东北各阶层民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积极抗争。“当时,全国报刊都在宣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迹。这或许激发了田汉、聂耳的创作灵感。”李波分析说,“首先,通过将当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留下的史料与该作品的歌词对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聂耳本人也曾与东北抗日义勇军有关接触。”。
李波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呼唤的需求。正如周恩来总理1941年在其《“九一八”十年》文中所写到的那样,“海可枯,石可烂,义勇军的民族大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中国人民的抗争值得铭记。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表示,本次活动是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近年围绕聚焦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研讨的一次重要举措。聚焦“国歌从这里诞生”,这次分享交流将有助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更好地挖掘素材、寻找创作角度,最终创作出反映辽宁时代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
会上,依据各自创作经历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特点,大家分享并交流了有关“新中国国歌在这里诞生”红色文化的思考。
“我们需深扎到历史史实中,这将给创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省评协主席、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马琳认为,“在创作尤其是叙事类艺术创作中,人们常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塑造中,我们的创作要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并值得起推敲,这样人物本身也将更生动、更鲜活。”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王春燕介绍了该校近两年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从高校教育出发,她认为,需要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到历史当中,通过参观历史场馆、学习历史知识等方式,这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
结合相关主题创作油画作品,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付巍巍从绘画艺术视角表达了他对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理解,“基于史实,用笔触去表现瞬间,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在找寻一种真实的陌生感。在陌生感中是艺术高度与大众审美的链接,以此传递出时代精神。”
此外,鲁迅美术学院吴晶琦,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崔健、张倩、张彤、李铭、苏妮娜、刘新阳等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人员也先后围绕该主题表达了思考。大家普遍认为,对历史史料的把握程度与作品的表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层面来看,历史史实不仅是创作素材,更隐含着更深刻、更动人的“风景”。他们也将把这次学习交流的所思所想融入到未来的创作中,努力用更精彩的文艺作品讲好辽宁故事、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