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地”解放战争转折地艺术创作 辽宁艺坛在沈成功举行
来源:省评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3-10-24
10月20日,由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辽宁省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辽宁艺坛”活动在鲁迅美术学院举行。聚焦辽宁“六地”文化,多位来自省内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的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及创作者围绕解放战争转折地,从戏剧、美术、音乐多个艺术门类对该主题进行了深入开掘探讨。

辽宁是解放战争的转折地。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郑永为表示,我省文艺创作一直聚焦解放战争题材,从诗词、戏剧、绘画到影视、音乐,我省的文艺工作者们以不同艺术形式积极展现着这段恢弘的历史。将红色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将辽宁六地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近些年,我省创作的音乐剧《风刃》、话剧《北上》、油画《辽沈战役-决战锦州》等一批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广泛好评,也给到艺术创作本身更多思考。

“一边是生离,一边是死别,赵淮轩与童雅,李延与朱曼筠,两组并置的人物关系,让音乐剧《风刃》的戏剧矛盾更加强烈。面对爱情与信仰的抉择,主人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自我、保卫国家,可歌可泣。”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期刊编辑部主任、《音乐生活》执行主编崔健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音乐剧这一备受当下年轻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风刃》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互交织,一边展现烽火岁月里的人生,一边拓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展现出艺术独有的感染力。”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马琳认为,回望艺术经典,在“错时”的今天,艺术的经典价值被融进了当代人的情感纹理,犹如一盏灼灼的灯火,被照亮的是经典,更是我们的内心。实践证明,再宏大的叙事与观念也需要落实到具体而微的细节上。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恰恰起始于细节的小切口。细节中往往藏着象征、隐喻和秘密,它让作品更扎实,也更动人。
叙事性展开 讲述好值得铭记的历史
围绕多件辽沈战役主题的全景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付巍巍分享了他对这一主题创作的思考。在他看来,当代主题性油画创作要围绕叙事性展开。绘画的叙事性是通过形象语言展现时代精神。艺术家通过造型、色彩、黑白等画面表现手段完成对于情境的传达,将文字和历史影像凝结成可以引起观者共鸣的作品,就必须在具有创新性、表现性的画面审美和大众审美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

在付巍巍创作的油画《辽沈战役-决战锦州》中,他结合大量史料,以具象写实的笔触展现恢弘的历史,同时,在构图上,他将人物处于画面下方,留出近一半的空间展现被战火照亮的天空。3米高的巨幅画作之下,英雄人物形象与观众的视点平行。“因为在成为战士之前,他们就是一个个有家人牵挂的、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因为革命信仰,他们拿起枪,走上战场,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着、付出着。绘画不仅仅表现的是战斗场面,更是一段历史。我希望通过画作让今天的人们能够‘走进’历史当中,进而从心底迸发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付巍巍说。


作为音乐剧《风刃》作曲,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昊朗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剧中的音乐是为剧情服务,更需讲好故事。将两个戏剧空间并置,以四重唱方式讲述两对相爱之人的生离死别,李昊朗的艺术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对此,李昊朗解释说:“希望通过舞台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成的故事,一段动人的情感,以及隐藏在情感深处的家国情怀。”


在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林看来,艺术表达涉及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历史事件、真实场景的艺术化处理是一种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也能够升华艺术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受。从电影创作来看,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谢兴伟、影像艺术学院副教授程远征认为,以《大决战》为例,宏大的战争场面、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之中,传递出一种时代的广阔视野和理想情怀。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们对这一题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如今,这部电影依然受到当下人们的喜爱,它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赵亮表示,追寻辽宁红色足迹,传承百年革命精神,深入挖掘辽宁丰富红色资源,赓续传承地域精神血脉,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们可以继续聚焦六地文化,深耕艺术创作,推出更多艺术精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