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四大剪纸传承人共剪“四大名著”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3-10-17
近期辽宁省文联系统文艺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公布,“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剪纸创作”项目入围。“四大名著”项目是由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牵头,组织我省剪纸项目传承人以剪纸的形式对四大名著进行情节再现,该项目最终将以上千张优秀剪纸作品呈现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省民协秘书长杨东乐表示,这是我省首次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剪纸创作,以剪纸这种纯粹的传统民间技艺展现民间文学经典,两者相得益彰,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如切如磋,全国首次打造四大名著剪纸
“四大名著作品之前有人剪过,其中《红楼梦》《西游记》为多,但能够一次性召集四大剪纸传承人,以上千张的规模来表现四大名著的,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焰介绍说。她作为该项目艺术总监,深度参与了前期策划和创作方向。

如此大规模的剪纸创作,需要先将四大名著提炼出适合剪纸创作的文本,选出其中精彩片段,转化为剪纸作品,且剪纸限定了篇幅大小,难度更高,一位主创形容这种创作是“针尖上跳舞”。

四大名著,各需一名主创,四位传承人的选择也是煞费苦心,全省爱好并从事剪纸技艺的千余人,其中韩月琴、赵志国被评为剪纸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冯元平的剪纸作品《盼归兮》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可以说人才济济。但作为一项精品重点项目,既要求创作者的风格各自符合四大名著的调性,同时还要求创作者正值创作高峰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千余张剪纸艺术作品。

最终选出的四个人,冯元平是“辽宁省剪纸大师”,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赵丽杰是本溪满族套色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曾获中国非遗博览会剪纸比赛“金”奖;张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岭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余为岫岩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四个人从2021年11月着手创作,以四大名著为蓝本,按照各名著章回进行剪纸创作,每个章节创作两张剪纸作品,每张剪纸图片按照35X50cm设计,其中《西游记》为100回,200张,其他三部均为120回,240张,共计千余张剪纸作品(含封面),四部著作整体工作在2022年年底初步完成。

如琢如磨,千余张剪纸作品打造传世精品
四大名著要从经典文本中提炼出精彩章节,确定创作风格、方向,打初稿,修改,再出最后的版本,可以说近一年时间的创作,令主要创作团队都身心俱疲。冯元平回忆起当初的紧张创作节奏,犹在其中。“如果按照最开始的节奏,完成20张初稿大样会非常困难,那我就不画图,直接刻,算是第一个交稿的。”
艺术总监吕焰要和四位传承人进行沟通,由他们依照文本,整体风格剪出20张初稿,判定整体创作方向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吕焰说:“张欣老师是创造能力特别强的一个传承人,想法很多,而且她能够完整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很厉害。但在项目中,我要给她的想法做减法。”她举例说,《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战争场面,主要将领和随从兵同时空存在,那主要人物的细节会着重刻画,其他附属人物,就会以轮廓表现,形成简繁的明确对比。”
吕焰的印象中,冯元平也非常“厉害”。“冯老师的初稿就很好,但因为他现代剪纸语言用的多,我一开始就嘱咐他,一定要用传统剪纸语言去表现作品。”吕焰说,和这些老师打交道十多年,基本上大方向定完,看初稿给些修改意见,剩下的工作就轻松了。
“剪纸创作不是专业美术创作,能够既体现出四大名著的各自风格,有美的呈现,还不能丢掉剪纸艺术的韵味。我当时提出的大方向是黑、白、灰,能让观众一眼便感受到美的构图,有了这个第一印象,再看创作细节。” 在工作室为记者展示作品的冯元平,抖了抖手中的剪纸,令人十分担心他会抖断看似细弱且留白甚多的剪纸。冯元平笑说,“剪纸作品应该做到拿起来不散。所谓‘千刻不落,万剪不断’,这应该是能做到的。”
冯元平展示的《西游记》剪纸中,唐僧师徒四人表情栩栩如生,虽然在30厘米见方的纸上无法刻画出微表情,但冯元平还是用自己的剪纸技法,让师徒四人在遭遇第八十一难时既惊讶又严肃的表情,透过纸扑面而来。
目前冯元平已经将自己负责的《西游记》部分整理成册,将章回数、标题附录在每张剪纸上。杨东乐介绍说,四位剪纸传承人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作,此次获得的文艺创作生产专项资金,将用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封装、装帧等收尾工作。
图片、视频由辽宁日报记者 刘臣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