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资讯·文联工作
山海共风流——评《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
来源:省民协 编辑: 发布时间:2023-07-12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定于2023年2月至8月举办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评奖活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民间文艺奖,创办于1999年,设立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四个子项,以表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表现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成绩突出、德艺双馨的民间文艺工作者。 

  我省共有3部著作申报参评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本期推荐的作品为李岩等作者著述的《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 

山海共风流——评《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 

胡胜 冯伟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辽西走廊”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学艺术生态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诸多用以表达和反响的形式中,文字是最普遍也是最形象的媒介。可以说,从旅游业到考古学,从文化溯源到艺术阐释,在“辽西走廊”的“话语场”中,相关述说已经基本形成一条“文明—文化—文艺”的鲜明墨线,而更值得欣喜的是,进入21世纪,这条“墨线”正在变得愈发鲜明且不断向前、向外延展。《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的付梓,无疑又将为这条“墨线”增添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典型“坐标”。
《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书影

  姑且暂时不论“文本层”,首先在“价值层”而言,《山海絪缊》便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正所谓“在丝绸之路向西和向东发展的过程中,这条走廊的战略大通道就更显意义非凡。”联系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和现实要求,以及“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具体目标,本书以通俗的笔调,严谨的论述,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立场上,架起一个统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与社会形态学等多层次研究的“广角镜头”,全方位形构“辽西走廊”的历史文明图谱与文化艺术积淀,栩栩如生地将其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这对东北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而言,可谓恰逢其时。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这种“全方位形构”的呢?笔者认为,具体到文本中,主要有以下三点表征: 

  第一是语辞风格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关于近类著述,一个客观现象是,往往写积淀深厚的专业性“大书”,难免因为其天然的精英语调而令大众读者望而却步;写赀以娱乐的文化普及性“小书”,则又大都缘于“文化普及”的功能指向而流于浅显。两者固然各有“任务”,但至少在勾连精英理论成果与通俗阅读效应的层面上,尚有一定生涩与隔膜。为填补这一“缝隙”,近年来的历史、民俗类文化学著述(乃至文学经典导读)的书写,都开始出现沟通雅俗的转向,即在保证创作科学性、学术性、系统性的同时,兼顾阅读的接受、理解和传播。本书在这一点上的成就颇可引人注目,正如“后记”所言,采用“散文随笔方式,注重历史和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兼具通俗性和可读性,力求形象感。” 

  事实的确如此,仅通过表面上的直观阅读——无需反复咂摸——我们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将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悟熔铸于艺术化文学表达的匠心。在上编中,读“碣石”篇,我们可以从山海一色中遥想曹孟德东临观海的意气风发;读“迁徙”“宁远”“丰碑”诸篇,又仿佛神游历史,在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见证几代英雄名将的苍凉悲歌;读“诗书”篇,好像在真实地触摸着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着的不熄文脉;而读“筑港”“涅槃”篇,则又能借以勾连“东北”崛起的宏观图景,体味百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辉煌与艰辛。而在下编中,这种纵向的恢弘笔调则转而变为对“辽西走廊”建筑、文学、戏曲、手工、民俗、饮食等诸类艺术的娓娓道来。但其绝非科普式的“条目陈列”,而是真正饱含作者个人情感和艺术情怀的抒情散文——无论述往追今,还是体察风物,归根结底还是在“重述”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品嗅其中浓郁的烟火人情与民俗兴味。 

  第二是丰富且多元的史料蒐集。中山大学王霄冰先生提出“民俗资料学”的概念,旨在打通案头文献与非书面资料的壁垒,实现民俗资料的全面整合。这固然是针对民俗学学科规范提出的,但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而是通向各类更为广阔的文化史命题,本书即为一可靠范例。换言之,从“资料价值”的角度来讲,《山海絪缊》可以当作一本详实且丰富的、由书面与非书面资料绾结而成的“辽西民间文艺资料书”来读。本书上半部分偏重“书面”,在大量的文献蒐集和整理中,梳理“辽西走廊”关于政治、军事、文化、文学和风土人情的历史留痕,下半部分则更倾向进入“活生生的人的历史”,以“游览图”的形式,为读者形象生动地揭示辽西地区的人文内涵。尤其后者,跟随“导游”(即作者)的脚步,我们既能观赏各类古城、寺庙、牌坊等“景点”,也能在“景点”流转之间的“路途”中,游览诗文书画、戏曲音乐、手工技艺等民俗展览,甚至还能在几番流连过后,品评辽西地区独有的美食风味。如此面面俱到的文化呈现,实在令人欣喜。 

  值得注意,如果仅将该书作为一种面向通俗阅读的“资料汇编”来看,那么恐怕会低估其学术品格。当然,这绝非是在抹杀“资料汇编”的价值,而是意在强调,该书的资料价值具备较为可观的学术潜力。鉴于书中关于考古、民俗、文学、艺术的资料体量颇大,门类亦多,这里限于篇幅,不妨以书中对“孟姜女”的述写为例略作陈说。 

  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自顾颉刚先生开始,孟姜女故事研究便始终在中国古代文化学、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也必须承认,尽管顾颉刚先生才识卓越,但囿于当时人力、物力的拘囿,用以研究的资料收集工作的进行是十分困难的,这一点从先生一再于《歌谣周刊》上刊登相关启事亦不难察见。因而出于种种原因,当时乃至现在对孟姜女故事的考证和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中心对象者实际上寥寥可见。而《山海絪缊》则为我们揭橥更多纵深腾挪的可能:书中不仅多次提及关于孟姜女的建筑和文化遗留,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常为人所提及的,不同于燕地、鲁地和秦晋地区的传说故事“底本”(见134页)。相比于“关内”业已成熟的故事系统,这个“底本”是较为独特的,充满了民间故事生产—传播—演化的野性和动能,如果再进一步找到勾连“关内”“关外”的“中间环节”,那么或许可以为该故事找到新一条较为典型的演化路径。这提醒我们:古老中国的文化根脉并非没有蔓延至“关外”,充分了解、发掘“辽西走廊”的文化史印痕,时至今日仍有不可轻视之意义。 

  第三是本书叙述策略的独出心裁。不难发现,尽管不以追求十分高深的科研阐释为根本目的,但本书的编排与叙写却并不轻率。一方面,就叙事结构而言,上篇以纵向的、宏观的历史眼光观照“辽西走廊”的历史映像,下篇则以横向的、微观的文化视野解读、呈现“辽西走廊”的艺术品格与民俗形象。前者的叙述策略,使得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纷繁复杂的线头中撷取出一条盘旋演进的主线,而后者关于各个侧面的平行描述,则有助于其附丽这条主线不断开枝散叶,从而最终形构出一棵绾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的大树。因而也无怪乎卜键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夸赞道:“从书名与目录上看,其是一部包罗宏富的辽西走廊史话,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而一旦仔细阅读,你又会感觉到牵系甚多,皇朝之盛衰,帝王之起灭,军中厮杀,文士往还,皆聚于一册之中。以这样的书写方式来记述辽西走廊,描摹一个个历史人物与事件,不管是在地域文化学上,还是民间文化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意义。”所谓“包罗宏富”“牵系甚多”,既是表面上对本书文献厚度的肯定,亦更隐含着对作者书写方式的夸扬与赞誉。 

  另一方面,从具体章节的行文风格来讲,本书既不一味讲求“历史叙事”的高调,也时刻警惕流于讲解条文的俗套,而是将个人情怀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让文学表达与文献资料相辉映,体现出浑融而又风格突出的叙述姿态。当然,这固然与本书的写作实际——由初国卿、李岩、詹德华、刘海军四位作者合著而成——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如何在尽可能保证统一叙述风格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并突出各个作者、单元的主体艺术风格。毫无疑问,本书于此颇有建树。当然,除了上述三点,《山海絪缊》还有诸多可堪称道的地方,如闫缜尔便在《东临碣石赋新篇》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该书的历史文化倾向与表达,对多民族文化多元统一的呈现,以及对当下东北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老舍有诗:“奇文竞创作,山海共风流”(《赠申伸同志》)。如果将其作为我们对《山海絪缊——辽西走廊的文化与艺术》一书的评价,却也十分贴合。正如书中所写的:“我们要以优美的文笔,赋予它更高雅、更有书卷气的题跋。要题绿水青山,要题碧海柔纱,要题东北振兴,要题旅游产业,要题文化+。”如此一来,“奇文”便不止于文笔之奇,还有视点与立意之“奇”;而“风流”固然是“山海”的风流,但同样更是整个东北文化史、艺术史的风流。可以说,这一场发生在辽西大地上的,关乎历史与未来、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生活的“絪缊”远远没有结束,相信我们终将沿着那条“墨线”,通过一个又一个类似“坐标”的建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书评作者简介 

  胡胜,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伟,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书稿作者简介 

初国卿,著名学者、作家,编审,现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沈阳市政协文史馆馆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多部,曾获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

  李岩,文史研究学者、研究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詹德华,文史研究学者、主任编辑,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 

  刘海军,文史研究学者、编审,辽宁省音像协会理事长、辽宁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辽宁省版权协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