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内文讯
光影世界待AI:颠覆还是赋能?
来源:中国文艺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4-30
  自从ChatGPT开启大语言模型、人机自然对话新纪元,国内无论是以可灵AI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崛起,还是DeepSeek横空出世,伴随AI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等技术让AI影视创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电影行业,AI已经开始了多领域的介入:故事创意、剧本创作、角色生成、特效制作,以及宣传、发行、放映等。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众多环节中,AI已经粉墨登场——电影与AI全面相遇。
  当技术能够批量生产电影级的画面,当算法开始理解导演的蒙太奇语言,AI技术不断发展,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也引发了电影从业者们对电影工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片场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现场
  AI从实验室到片场,还有多远?
  数字技术的不断试验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市场试炼:今年年初,《哪吒2》以超157亿元票房的成绩进入全球影史前五,票房奇迹背后,是传统动画工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2019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时,还在用“土法炼钢”的方式解决特效难题,到《流浪地球3》已经开启“人类创意+AI效率”的新模式,自主研发专属AI问答应用WEi;导演张艺谋组成AI小组,用人工智能执导电影《三体》;此外,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正式上线.....可以看到,AI正在全面进入网络视听行业,与电影工业“双向奔赴”。
  近年来,短剧成为影视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短剧制作周期短,市场反馈快,因而成为影视新题材和新技术的“试验场”。相较于长剧领域目前仅在部分环节应用AI工具,短剧领域已经出现了完全由AI生成的爆款内容。
  快手出品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借助山海经神话背景,打造了大型奇幻场景,发布后累计播放量超过5300万;国内首部纯AIGC生成式连续性叙事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一季在抖音平台正式完结,全端传播总量超过1.4亿次。前不久,博纳影业发布了考古科幻IP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的特别致敬预告片,该剧第二季全面升级了AIGMS视频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角色与虚拟场景的实时交互,而博纳影业通过建立“人工主导+AI赋能”的工业化流程,进一步实现从剧本生成到虚拟拍摄的全流程智能化,推动影视工业化升级。
  博纳影业制片部副总经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系列IP总编导曲吉小江认为,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一代观众正在重塑影视产业,数字原住民的观影习惯和需求——追求碎片化内容、跨设备体验,希望参与叙事、强调个性化推荐与创作者互动。通过AIGC赋能,不仅满足了这一代观众的多元化期待,更在行业技术革新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创作生态,积极开拓人机协同创作的新赛道”。
  这个“新赛道”已不局限于影视本身,而逐渐显示出“影视+”的交互融合与拓展特性。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刘梦雅表示,当前影视创作的边界在不断外延,以数字化、智能化、数艺化为特点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来影像实景化、演艺化、游戏化的趋势将愈发显著。
  AI影视效率变革
  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英雄”
  从内容创作到制作流程,从文化传承到工业升级,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重构产业逻辑的核心驱动力。“AI是一种新型生产力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降低门槛、释放创意。”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以视频大模型为例,指出其生成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仍面临可控性与艺术表达的挑战。但他同时表示,AI不是取代创意,而是让更多人有资格成为创作者。他相信,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未来可实现“端到端”的短片或短剧生成,让内容创作者从琐碎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分享了AI音乐平台Mureka,并现场发布Mureka耗时五分钟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定制的歌曲《电影梦想在飞扬》。用户只需输入场景关键词,MurekaO1即可生成精准匹配的旋律,无论是广告配乐、游戏BGM,还是多语言歌曲创作,AI均可一键完成。AI不仅能够快速将创作者的想法落地实现,让创作变得人人可用、易用,还通过重塑工作流形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倍视传媒视效总监徐利系统展示了AI技术在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全链条应用。倍视动画近年来参与制作的项目中,AI在资产构建与动画制作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建模、贴图、动作捕捉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
  倍视动画曾参与过《哪吒2》的特效制作。以《哪吒2》为例,影片中的特效镜头远超第一部,涉及角色数量更是前作的3倍,为实现这一目标,制作方引入了AI驱动的特效生成技术。例如,利用AI算法优化了群像动作设计,原本需要数月制作的“星云鱼群”场景,在AI辅助下将周期缩短至数周;通过AI模型批量生成场景细节,如陈塘关的砖瓦纹理、海浪动态等,使人工只需进行艺术化微调。AI还颠覆了传统动作捕捉流程。片中申公豹与哪吒的空中对战场景,通过AI模拟物理引擎,实时生成符合动力学规律的动作序列,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1/5。AI技术正深度赋能动画产业,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流程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吉林动画学院围绕《山海经》神话体系,学校自主研发智能仿生机械神兽——「兕」,打造“智能仿生工场”,通过仿生技术与机械工程的手段,把神兽的形象以可视化、可交互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实现从虚拟角色设计到实拍机械的技术跨越。吉林动画学院产业项目负责人何振辉介绍了智能仿生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同时推介即将上映的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我们正在研究把智能仿生技术应用到三维动画的原创IP制作当中,希望通过这个技术应用到不同的场景。电影仿生特效的平台,让我们中国文化透过高科技走向世界的舞台。”
  从“拥抱”到“共创”
  创作的核心仍然是人
  面对愈发“全能”的AI工具,人类工作者是否面临被“取代”的危机?
  “AI技术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但创作的核心仍是人。”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认为,不论工具如何进化,内容与观众始终应被放在第一位。“我没有感到AI现在是‘最后一公里’,反倒觉得好比马拉松,我们刚跑了一两公里的感觉。”他强调,越是技术进步快,企业自身知识库的累积就更重要,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不应成为遮蔽创作初心的迷雾,而应是照亮内容表达的光源。
  “我们看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但是我们看人的维度,可能是作品背后呈现的情感和逻辑。所以从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更愿意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去强调我们未来的从业者所具备的技能。”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刘振华表示,过去从业者考虑的是以开放的态度拥抱AI,现在更多的是面临人机协同、共创共融的问题。他强调,“我们把技艺的东西交给AI的同时,要强化人的主体性。”
  “当在谈论AI辅助电影的时候,还是要把创作和制作进行区分。”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指出,AI没有创作的主体性,只能替代“制作”环节,“创作”依然属于电影人。
  打造《刺杀小说家》系列的导演路阳分享了在《刺杀小说家2》制作中对AI技术应用的观察。他指出,AI在资料搜集、概念激发方面确实带来了帮助,但在具体执行环节(如分镜、故事版)仍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控的问题,目前尚不足以完全替代传统创作流程。他认为,技术应作为创作者实现想法的工具,而不是创作本身的目的。未来AI真正对电影制作产生质变,仍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
  “当新质生产力注入电影工业,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应用者’,更要成为产业范式的‘定义者’,新型电影工业美学的‘建设者’。”这不仅是回应AI浪潮的中国路径,更是迈向世界电影叙事舞台中央的必经之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表示,面对时代的抉择,中国电影人必须以文化为魂、以技术为骨、以观众为源,走出一条融合创新的光影强国之路。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