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内文讯
锚定科技强国:总书记这样心系创新创造文化!
来源:中国文艺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10

  锚定科技强国:总书记这样心系创新创造文化!

  “习艺强国”工作室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深入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跟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内道”即“体”,科技是“外器”即“用”。文化科技融合本质上是道器合一、体用贯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理论品质,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特别在进入数智化产业革命的今天,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加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系统性革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态,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思想之光照亮前进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一系列思路举措开辟了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建设的路径,拓展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使得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定期座谈交流、调研采风机制,引导支持文艺工作者运用影视剧、微视频、小说、诗歌、戏剧、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以‘时代楷模’、‘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中学编排创作演出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艺作品,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2019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2022年5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印发,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培育工作,曾提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重要要求,强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时代大势,明确提出数字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是延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为此,《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4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能够为其传承发展赋能蓄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对于古籍典藏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成果显著,“数字故宫”“数字敦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信息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作为8项重点任务之一,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不断增强……

  今天,随着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更好满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近年来,科学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使得文化供给侧和消费端发生深刻变革,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结出丰硕成果。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数字技术具有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跨系统等特征,能够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创新创造的手段形式。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表达、多元化表达,推动文化场景拓展,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能“亲眼看见”良渚时期莫角山宫殿的盛景;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以虚拟展览、数字文物等形式复现文物细节,实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馆藏、相关知识图谱等内容的可视化、创意化;深圳博物馆运用数字化采集、3D打印等技术,“打印”出高9米的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1∶1精准还原了气势恢宏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与绚丽多姿的壁画;我国首部文生视频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诞生,动画片第一集《别董大》由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等技术制作完成,生动讲述了唐代诗人高适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故事……人们对凝结文化记忆、凝聚宏大文化叙事、广泛参与文化事业的诉求,正在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实现,为人们感知文化里的中国提供了更多打开方式。

  文生视频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动画、线上文旅服务等多领域的融合碰撞,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深圳云上文博会按照展馆展区分类展示文化产品和项目,利用全景拍摄技术模拟线下展示场景,将线下展览内容在云上平台进行同步展示,并强化网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文博会”;“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集成了采集、加工、音视频制作等功能模块,在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产业数字化效率的同时,以虚拟演播技术替代常规绿幕和专业硬件,大幅度降低成本;“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借助区块链技术,该库素材的原创证明和相关的授权、支付、下载等信息实时上链存证,有效解决了文物数字资产的确权保护难题……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有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今,许多地方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行浸式光影演艺“夜上黄鹤楼”,以黄鹤楼公园为载体,运用激光投影、前景纱屏、演员影像互动、3D动画灯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光影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让人们身临其境;中国联通推出了“5G+AR”文物修复助手、“5G+VR”全景直播等多项应用,“5G文旅互动直播”为100余个景区和文博馆搭建了云游景区、云游博物馆,足不出户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话剧《暴风雨》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超高清信号将表演实时传至千里之外的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两地观众同步享受艺术盛宴……运用科技手段,助推文化领域服务模式创新,让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在“指尖”。

  行浸式光影演艺“夜上黄鹤楼”

  科技赋能,文化出圈。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使文化资源获得创造性转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大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建成科技强国

  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文化滋养科学精神,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历史上,文化领域的发展变革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催生了图书出版业;电气技术使得记录影像和声音成为可能,带动广播、电影、电视等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的今天,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锚定战略目标、聚焦重点任务,统筹谋划,改革创新,迎难而上。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为此,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在努力培育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不同区域根据其文化、科技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产业化。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文艺网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E-mail:lnwenlian@sina.com 联系电话:024-22857813 备案号:辽ICP备16017333号-1